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青春热血洒“三线” 老三线人讲述“三线精神”

水城矿务局原局长杨建华:我叫杨建华,我今年79岁了,在半个世纪以前,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由山东枣庄矿务局枣庄煤矿,调来贵州支援三线建设。

解说:行走在贵州凉都六盘水的大街小巷,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片灿烂的绿荫花簇,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

解说: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六盘水还是一片荒凉。“三线建设”的展开,让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大军聚集至此,挥洒青春热血,战天斗地,肩挑背扛,风餐露宿,在昔日荒凉贫瘠的土地上,造就了如今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六盘水。

杨建华:来到贵州的第二天,我们就扫视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周围都是一些沿山坡盖的油毛毡房,干打垒、席棚、帐篷、铁皮瓦房,贵州的天气反复无常,我们来到贵州的头一个月,将近一个月没见太阳,单位从这个处室到另外一个处室,都要爬山坡。所以说对于我们刚从北方过来的同志很不习惯,去食堂买饭吃,一个馒头不谨慎,会从山顶一直滚到山脚。

解说: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没有好的生活条件,没有好的设备条件,环境还要靠山隐蔽,当时三线建设的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老三线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开展工作。

杨建华:现在回想过去,半个世纪以前,我们来贵州干什么呢?来贵州的使命是使命呢?就是支援贵州的经济建设,当时水城矿区在投产以后,为六盘水的经济发展,贵州的经济发展和周边,像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这些省区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解说:正因有了老三线人在这大山深处的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六盘水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让六盘水的城市面貌不断翻新。

解说:如今老一辈的三线人多数已经退休老去。但是,“三线精神”永远不会改变,这些“三线”精神都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的传承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杨建华:三线建设,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这些人就在这个艰苦的环境当中一代一代的贯(传承)下来,如今这些人多数已经退休,所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了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为三线建设、为贵州的经济发展贡献了毕生。

(策划/岳旺 摄像、剪辑/岳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