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贵州桐梓:把“凉资源”打造成村民增收致富的“热产业”

最近一段时间,贵州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老支书、山堡村乡村旅游协会的会长令狐昌容的手机微信群特别热闹。为了给第十一届遵义旅发大会征集“主客一家亲”主题文艺节目,1000多名重庆游客自发组群,积极献智献策,并相约一起排练。

重庆游客舞起来 娄伦权摄

“组委会要15个节目,但我们村有214个报名,只有请来县文体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进行公开选拔。”作为群主,令狐昌容笑着说道,对于没有选上的节目,村里正在筹划举行消夏晚会让大家进行展演。

九坝镇山堡村距桐梓县城32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气候十分凉爽宜人,即便到了三伏天,仍能感受到丝丝凉意。得益于凉爽的气候,这个只有714户3321人的小村庄,每到夏天会有超过2万名游客前来旅游避暑,全村459户村民开起农家乐,大家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把“凉资源”打造成村民增收致富的“热产业”,山堡村的避暑旅游只是桐梓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地处贵州北大门、娄山关脚下的桐梓县,1200米,夏季平均气温25℃,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4000至6000个左右,素有“绿色空调、天然氧吧”之美誉。依托毗邻“火炉城市”重庆主城区的地理优势,2006年,桐梓县确立了“经济工业大县、绿色产业之乡、特色旅游胜地、重庆卫星城市”的发展定位,围绕“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新六要素,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旅游经济风生水起。

依托“凉资源” 打造“热产业”

“云上九坝纳凉去,农家小院恰如意。”走进九坝镇山堡村,这里的乡村旅馆依山而建,游客宿于传统的黔北民居中,乘凉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下,别有一番风味。 

官仓美丽乡村

“山堡村以前靠种玉米、水稻、烤烟等传统农作物为生,大家生活艰苦困难,怎么都想不到会有今天的生活。”令狐昌容说。依靠容量50张床位的农家乐和300亩承包出去的方竹笋产业,令狐昌容每年至少有10余万元的纯收入。旅游还缔结了九坝与重庆的好姻缘,前些年两个女儿都嫁到了重庆。每年夏天,女儿一家人会到九坝避暑,而冬季农闲时,令狐昌容则和老伴开车到重庆与女儿团聚,一大家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云雾缭绕中,一声声鸟鸣打破静谧,桐梓县马鬃苗族乡便坐落于此。作为桐梓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马鬃乡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3%,坪庄原始森林、马兰河峡谷奇观、同良天然温泉、层岩厂传统村落交织生辉,红苗服饰、刺绣蜡染、芦笙歌舞、红苗米酒等传统民族文化丰富。近年来,该乡把红苗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建设、乡村旅游建设有机融合,吸引游客也纷至沓来。

“每到6—10月经营农家乐,其他时间就出去打工,收入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马鬃乡龙台村村民周元勇说。今年31岁的周元勇,过去常年在外务工。2015年,回家建新房的他发现,随着家乡基础设施的完善,前来马鬃旅游避暑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决定将新房装修成乡村旅馆发展农家乐。19间房可以放30张床位,一个床位每月1700元,负责一日三餐。早餐粉面馒头,中、晚餐5菜1汤,客人如果想要加餐可以适当出点加工费,凭借一手好厨艺,周元勇的旅馆每年至少有30人入住,每年纯收入近10万元。 

马鬃刺绣

“过去马鬃路不通、水不通,乡村建设也比较落后,随着红苗客栈、红苗茶海、红苗风情街等景区建成开放,中岭、中岗、龙台共建成乡村旅馆29家,有509张床位,带动了220名村民直接从事乡村旅游。”马鬃苗族乡党委书记梁刚说。2018年,全乡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下,曾今的贫困村变成了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让游客住到风景里

娄山大地清凉舒爽,美丽村庄星罗棋布。行走桐梓,随处可以沐浴清凉、采摘蔬果、品尝美食、夜宿农家,“农村变花园,农房变客房,农民变老板”成为发展常态。

桐梓不仅有美丽乡村、凉爽气候的先天优势,更有完善改进、提档升级的发展后劲。”桐梓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李劲松说。桐梓自2006年发展乡村旅游以来,乡村旅馆也由当年的43家发展到1822多家,床位8.14万张。

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区认真规划,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艺术品精心设计,把每一座山头作为“绿色银行”来打造……从2010年起,桐梓县启动了八大个度假区建设,完成了20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基础较好的特色村寨规划建设工作,带动了“鸿福山庄”“夜郎水寨”“彩霞度假村”“高山流水”“红苗客栈”“孔雀家园”等一大批中端产品形成。

为使乡村旅馆实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营,桐梓县着力实施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乡村旅游星级评定、A级旅游景区创建、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旅游项目集聚群建设等“五大工程”,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及其系列配套文件,定期不定期开展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实际操作培训,致力让游客住进风景里。

不约而桐,梓等你来‍‍

“实施星级评定之后,不仅拿到了县里2万元的补助,游客入住率也更高了。”杨进说。作为山堡村最早的一批农家乐的参与者,杨进深知卫生环境和可口的饭菜是引客的“法宝”。为此,他专门雇了几名工人负责房间打扫、垃圾清运,并根据不同地区游客的口味准备每日餐食,凭借良好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他的“老村长”农家乐被成功评为“三星民宿”,每年6月中旬,来自重庆、宜宾等地的游客都会争相集聚在这里,体验清凉一夏。

“九坝现有1家5星民宿、9家4星以及140余家3星民宿。”九坝镇副镇长张婧说,农村旅馆的星级旅馆评定主要围绕游客最关心的“安全、设施、质量、服务、环境、收费”6个乡村旅馆核心要素进行,合理便捷、可操作性强,对乡村旅馆的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确保让旅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

以评促建、以奖促建,“双效结合”大力推动了桐梓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截至目前,桐梓建成AAAA级旅游景区1个、AAA级旅游景区8个,建成二星级乡村旅馆328家、三星级乡村旅馆365家、四星级乡村旅馆47家、五星级乡村旅馆8家。2018年,接待游客192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2亿元。

纵深推进“旅游+” 把“康养桐梓”做大做强

行进在桐梓县娄山关街道杉坪村,满山苍翠欲滴,满目繁花娇艳,满地浓郁花香,除了往来游人如织,更有众多骑行、跑步和练习瑜伽的运动爱好者。

“过去这是一块连草都长不好的荒山坡,通过花海的打造,不仅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也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运动天堂。”杉坪村村支书黄光明说。早在2014年之前,杉坪村还戴着“国家扶贫开发二类重点村”帽子,全村1166户5078人中,303户1047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村集体负债10余万元。

2014年3月,桐梓县以“农旅相生、景田相依”为思路,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着力将杉坪村建成“黔北第一村”。不到一年时间,这个曾经土地贫瘠、道路破旧、村民贫穷的“贫困村”破茧成蝶,蜕变成移步换景、设施完善、村民富足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畅游黔北花海 娄伦权摄

环境变美了,人气提升了,2018年开始,桐梓还将“相约桐梓·乐趣村跑”、花海瑜伽等活动多次放在杉坪举行,成功拉动了重庆、四川、贵阳、遵义等跑团前来参与,进一步扩大了景区知名度,有力助推了当地百姓脱贫。

“随着马鬃旅游业的发展,苗族古老的刺绣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欢。”马鬃乡苗家妇女马建容说。2015年,马建容办起了红苗艺纺服饰有限公司,召集了近100个苗家农闲妇女,组建蜡染刺绣团队,专门从事蜡染和苗家刺绣。而今,艺纺公司不仅和重庆视色进出口公司达成合作,拿到了蜡染刺绣订单,红苗刺绣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并卖到了尼泊尔。

除了推进文化、农业、红色旅游与避暑度假旅游的深度融合,桐梓县还积极探索“旅游+”模式,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避暑度假积累的市场、人流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加大康养产业培育力度,完善康养产业所涉及的养老、医疗、体育、养生等产业链,把“康养桐梓”做大做强。

将八大个度假区调整为“六大组团”,以兴茂国际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包含九坝生态旅游、枕泉翠谷景区、上天池景区的“康养产业组团”形成康养产业带;支持和鼓励14家规模大的度假村,按照业主申请,县民政局、旅游部门联合检查—县民政局批准的程序,完善社会养老中心建设;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与全国康养机构共同搭建产业、信息平台;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创建国家级康养品牌…… 

紫色的海洋 娄伦权摄 

桐梓先后获得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旅游城市避暑观测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等名片,桐梓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创新模式。

“如今的桐梓,避暑纳凉,全域可游。”桐梓县委书记吴高波说,未来,桐梓县继续巩固扩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把桐梓建成集红色教育、纳凉避暑、养生度假、休闲娱乐、山地运动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热地及黔川渝结合部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和国家乡村度假目的地。 (作者:孙远桃 龙章榆 李宇 王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