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92岁老英雄邵希达:致敬初心峥嵘岁月忆荣光

今年10月,92岁老人邵希达穿着军装,站在贵州省军区贵阳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门口拍了一张照。他清楚地记得,今年,是他入党的第77年。邵希达,曾任贵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副师职。参加解放贵阳、毕节等战斗,在印江县参加剿匪战斗。荣立大功2次,荣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11月8日,“回望解放迎接未来”贵州解放70周年中英双语Vlog主题报道媒体团走进贵州省军区贵阳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采访老英雄邵希达。

老英雄邵希达给媒体讲述贵阳解放的历史‍

回忆起1949年解放贵阳的情形,邵希达历历在目。

70年前,1949年11月15日上午,邵希达所在的137团1营随二野五兵团进入贵阳,从油榨街到纪念塔,到大十字,再到六广门。

1942年邵希达参军,当时的部队是冀鲁豫军区南乐县基干大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9月1日,46师137团1营参命随第二野战军五兵团第16军先遣队出发进军西南。邵希达当时是营部的一名医生。

解放贵州时,邵希达所在的兵团早晨五点半起床,起来洗个脸,六点钟开饭,七点半到八点集合,带上一小茶缸大米饭,上边儿抓点儿菜,这是进军大西南的情况。

过了长江以后,就到江西上饶一个叫洋湖镇的地方休整。

在江西待两个月就离开了,第16军46师去137团1营这时候是五兵团的先遣队。邵希达所在的1营提前一个月出发,走在前边。

坐了400华里的火车,两只脚(号称11号)走着进军大西南。

每天五点半起床,七点钟集合,一般到下午四点半之前到达要宿营的地点,七八十里路。

从湖南边境继续往前走,就进贵州。1营从江西出发,一路上没有打什么仗,就是行军。

邵希达给记者展示他收藏的资料‍

“那时候很困难,有时候没有饭吃,下雨没有雨具。先是一个人发了一个斗笠,后边儿又一人发了一把雨伞。但是风一刮的话就都没用了,一身都是湿的,到了宿营的地方还得拿火烤一下。进军大西南的辛苦大概就是这样。有首歌叫《解放军大进军,千军万马向前进》,歌词很好,把行军中遇到的困难、辛苦和我军战胜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取得胜利等实际情况都真实地表达出来了。”老英雄邵希达回忆道。

1营进军大西南的时候,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看到解放军就都跑了。当时到贵州的时候,邵希达担任的是1营的军医。

进贵州之后1营紧跟138团先到了龙里,师机关和后卫部队三天后才到。

1营的战士到了龙里就刮胡子,换衣服,洗澡,整理个人卫生。“行军的三个月,胡子拉碴,衣服也难得换洗一次。”邵希达说。

邵希达(左一)接受记者团采访

后来等后续部队来了以后,1营就直奔贵阳。

15日拂晓前第137团赶到了贵阳城郊。登上图云关,透过云雾观察,贵阳城群山环抱,万家灯火闪烁,这个西南战略要地,今天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为了庆祝贵阳解放,扩大政治影响,瓦解贵州境内的敌军士气,全师除138团已先行外,136团、137团及师直属队在图云关集结,准备举行入城式。

全体指战员整理服装和个人卫生,擦拭武器,步枪上好刺刀,火炮脱掉炮衣,以团为单位集中军号,以军旗为前导,整个部队排成3路纵队,威武雄壮,浩浩荡荡地向贵阳市区进发。

贵阳市地下党组织的学生队伍和各界人士代表,抬着“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热烈庆祝贵阳解放!”的横幅大标语;工人们扛着火药枪,贵阳市工商、教育、文化各界代表手拿小旗,纷纷夹道欢迎我军。

入城队伍一路上战旗飘扬,军号嘹亮,部队唱着《解放军大进军,千军万马向前进》战歌,喊着“共产党万岁”“向贵阳人民致敬”口号,以整齐矫健的步伐,经纪念塔、大南门、大十字街到达铜像台(现喷水池)。

许多群众说:今天整个贵阳都沸腾了,这是贵阳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盛事!

时光荏苒,硝烟散去,这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已成为永恒,飘扬在历史的天空,回漾在人们心头。

1980年7月邵希达老离休,退休后的他并没有闲下来。

“退休后,我上了老年大学,学习诗词。”邵希达说。为何离休后要提起笔来写诗?他的回答是“回顾沙场如逝水,故将翰墨换刀枪。”由于时空的转换,战斗武器和战斗方式也相应地转变了,但革命军人的气质却旺盛地保持着。

“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像我一样,活到老,学到老。”邵希达告诫记者。(文/彭典 李思瑾 图/聂洪艳 陈鹏 实习生/胡梦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