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水城县新街乡:特色产业“遍地红” 靓了山头富了农

近年来,水城县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在聚焦脱贫攻坚的同时持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猕猴桃、刺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多处开花,成效喜人。

冬闲人不闲,田间处处新。11月27日,笔者来到水城县新街乡大元村龙头山组,沿着龙头山新挖的机耕道顺势往下走,弥漫在四周的泥土芬芳便扑面而来。

眼前,是200多亩新翻作的土地,它们急切地等待着水泥杆子的“入住”。

“你看,我们每片都有六七台挖掘机在加紧翻土,整完全部种猕猴桃,再过两个星期第一批杆子就能进来。年前,龙头山满眼都是齐刷刷的白杆杆和铁丝网了。”新街乡副乡长李华壮一边指着前方轰轰作响的机器,一边激动地说着。

新街乡大元村是坐落在北盘江畔的一个小村庄,山高谷深、立体气候条件优越是村子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2016年,大元村积极汇入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潮,在沿江一带种植火龙果、樱桃、李子等精品水果,地势高处则种植脆桃、蓝莓。全村共布局实施4638.5亩特色经果林,产业基本覆盖当地所有农户。2018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312元。

秉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大元村立足自身地理优势,进一步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做文章。

“我们按照‘林上林下结合、长短结合’的路子,在海拔低处种植3000亩红心柚,海拔1000米到1400米全部种植猕猴桃,林下套种‘遍地红’等中药材,以短养长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村支书秦虎介绍说。

“这小东西浑身是宝,可以连泥巴一起卖!”大元村柑子林组村民彭世全口中的“小东西”,正是秦虎所说的中药材“遍地红”,而这也只是当地人起的俗名。

“它就生长在山坡边的沙土上,特别是潮湿的酸性土最适合,全草入药,有清热、凉血、解毒、利尿的作用。”秦虎告诉笔者,每年八九月时,大元村沿江而上的山坡上、坎子边全是整片整片的遍地红,走近细瞧,这些“小东西”头顶毛茸茸的小花球,墨绿的叶片点缀其间,因为遍地生长、又红得好看,村民们就叫作“遍地红”。

起初,这随处可见的小东西并不被重视,听说它可以做药医病后,当地人就采去市场买卖,“3块钱一斤,连着泥巴一起都有人要”。

看着采的人越来越多,秦虎和其他村干部便商量着能不能组织村民种植。在入户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建议后,大元村决定在海拔1000米到1400米实施猕猴桃种植的地块上林下套种“遍地红”。

尝到这“小东西”带来的甜头以后,大元村也有像彭世全一样自发种植的。“我家种的3亩多地去年卖得14000多块,今年采的第一道卖了8000多,第二道差不多也能卖7000来块,还值钱得很呢!”村民李碧书整理着手上的“遍地红”笑着说道。

拍一张“遍地红”的图片上网查证,村民们称作“遍地红”的宝贝原名叫头花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价值高,主要分布于两湖、两广、云、贵、川及西藏等地。

时下,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知晓率和认可度都在逐步提升,不管是大元村还是新街村,或者是新街乡之外的发耳、营盘、龙场、顺场等乡镇,老百姓就认一个理:什么适合就种什么,什么值当就种什么,只要能让大伙腰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条条大路都通北京”。(作者:赵婵娟、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