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水城县花戛乡:路路连山寨 “吴王”唱新歌

六盘水市水城县花戛乡,国家确定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脱贫攻坚备受社会关注。其中吴王村位于花戛乡北部,由原者卡、底母、吴王、新发四个小村合并而成,国土面积44平方公里。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里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观念落后,收入渠道单一。截至2014年底,全村1368户5861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7户2126人,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

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从吴王山顶蜿蜒至北盘江边,一座座安全稳固的新房矗立在青山绿树之中,一片片连片成块的产业基地生机勃勃……初冬,当笔者走进水城县花戛乡吴王村,立刻感受到这个偏远乡村处处涌动的喜悦和希望。

就业门路多,安心!

在底母组新建的猕猴桃基地里,村民赵音全正弯着腰拉铁丝网。有了其他村民的配合,赵音全这边的铁丝网拉得又直又平。

赵音全曾在外面打工多年。2018年,因儿子意外身亡,留下3个孙儿需要照顾,他不得不和妻子返乡,也因此成为贫困户。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赵音全一度担心,回家虽然能照顾家小,但仅靠种那点薄土,能否养得起一家人?

得知赵音全的情况后,吴王村村支“两委”将他家的8亩地入股合作社种植猕猴桃,每年分红500元/亩,还安排他和妻子到猕猴桃基地务工,每人每天有90元的收入。

赵音全算了笔帐。过去在外打工看着收入比现在高一点,但开销也大,实际一个月存不了多少钱。而现在,就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到家,一举数得。

包村领导、花戛乡相关负责人刘刚告诉笔者,过去因地势偏僻、传统农业收入低,村民不得不出外打工。如今村里就业门路多了,外出的村民也开始陆陆续续返回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目前吴王村总计发展了8435亩刺梨、5000亩猕猴桃、152亩红米等特色产业,农作物种植和管护需要用工,全村40.67公里的通组路建设、境内水盘东线维修、安全饮水工程施工也需要用工……

“现在我们花戛乡用工都要‘抢’!”刘刚说。

住进新房子,开心!

“过去住的是窝棚,如今新房好敞亮。住在里面心舒畅,感谢亲人共产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箐门组村民杨兴达一家欢欢喜喜搬进了新家。一眼望去,苗族同胞聚居的箐门组,一幢幢“结构安全、门窗完备、内外整洁”的新房依山就势,屋里配套设施齐备,还有独立的厕所和厨房。杨兴达的妻子王讲信从此摆脱了敞灶烧柴烟熏火燎的日子,高兴之余,把感恩之情编成山歌来唱。

“我们箐门组的苗族同胞从来没得这么高兴,这么有信心!”小组长杨爱朝笑呵呵地说。

地处高山之巅的箐门组,山高坡陡,广种薄收,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全组128户、618人,其中贫困户82户391人。作为村民栖身之地的住房,因此经历了小窝棚、杈杈房、土墙房和砖混房的变迁,折射出箐门组苗家人生活的嬗变。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一环。2018年,箐门组的安全住房建设拉开帷幕。“我们因户施策,不搞‘一刀切’。”村党委书记孔德鹏说,危房重建一批、修缮加固一批、危房拆除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一批,到今年国庆节前,箐门组128户苗族同胞全部住进了安全稳固的新房。

不仅住房有了保障,平整干净的水泥串户路、安全方便的自来水、稳定可靠的供电、4G信号也一一接到村民家门口,苗族同胞欢欢喜喜,走进新生活。

找到发展路,放心!

在自家新房里,苗族汉子熊家政每天都要把屋里屋外清扫几遍。一直单身的他底气十足地说:“明年要娶媳妇!”

布依妇女何秀仙随二儿子易扶搬迁至水城经开区居住。笔者遇到回吴王村大儿子家走亲串戚的她时,她正兴高采烈跟邻居摆龙门阵:“现在的农村和城里一样,样样都方便。”

村党委书记孔德鹏自豪地说,今年全村群众能够实现脱贫。

吴王村人前所未有的自信,源自找到了前行的路、发展的路。

“三变”改革落地吴王村。目前村里发展的猕猴桃、刺梨、红米等产业都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县属平台公司牵头,村级合作社负责实施,农户以土地或技术入股,还能在基地务工获取收入。这对于世代习惯种植靠天吃饭的村民来说,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目前,吴王村共种植刺梨8435亩,覆盖农户1247户52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8户2003人;新增种植猕猴桃5000亩,覆盖农户282户11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427人;种植红米152亩,覆盖农户41户1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65人。

每天像城里人那样迎着朝阳上班、披着夕阳下班的村民,成了吴王村的新风景。(作者:任舟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