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水城县土发村:有了优质产业 脱贫就有希望

水城县陡箐镇土发村位于都香高速公路陡箐站匝道口,由原来的一般贫困村土发村和深度贫困村沙坝村合并而成。全村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共1047户4433人,居住有苗、彝、回等少数民族。全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33亩,平均海拔高度为1700米。该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1户1538人,贫困发生率34.7%。经过脱贫攻坚,至2018年底,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下降为116户414人,贫困发生率为9.3%。

走进陡箐镇土发村,一条条平整的串户路连接着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小院。“不当懒汉不喝酒,早日脱贫早富有”;“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这些宣传标语,不仅代表着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更体现了土发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陡箐镇属半高寒地区,海拔较高、土质肥沃、气候冷凉、降水量少,具有种植辣椒、马铃薯的优势。牢牢抓住这些自然优势,陡箐镇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通过引导群众种植马铃薯、大豆等经济作物,发展分散小型养殖业等带动贫困户351户1535人,覆盖率100%。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由于当地种植的马铃薯品质好,贵阳的唐朝庭带着多年经营白酒的积蓄来到陡箐镇,成立了水城县宏廷农产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生产麻辣薯条、麻辣折耳根、香酥脆等炸物的食品厂。通过推行“食品加工+种植基地+农户”模式,该公司除了解决7个贫困户就业外,还与当地28户身体有残疾的村民签订种植合同,免费向他们提供种子,并按市场价格进行保底收购。

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土发村成立了水城县黔味来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本村致富带头人陈彦华带领10户贫困户等26人于2018年5月成立,合作社成立以来,充分整合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以本地放养山黑猪为突破口,使“猪-沼-菜(草)-猪”循环使用,主打品牌“黔味来”。

土发村还尝试“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方式和“互联网+农业”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社员100户,覆盖贫困户71户,解决80人以上就业,带领贫困户养猪213头。

土发村党支部书记王天祥介绍:“产业发展单靠村民小打小闹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因地制宜把主要产业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带动群众致富。在县、镇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土发村积极鼓励村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在确保传统产业马铃薯种植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土发村2018年实施刺梨产业种植2510.9亩,覆盖贫困户144户,覆盖率为41%,共计发放第一年土地流转费用1004360元。”

有了产业,村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收入增加了,“等、靠、要”思想淡化,乡风民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发村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四个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目前,完成改厨335户、完成改厕112户、庭院硬化10045平方米、串户路25213平方米,“三改三化”总体任务100%完成。

今年78岁的许学英,看到自家房前屋后的大改造,开心地告诉笔者:“国家对我们太好了,我们家的庭院是政府帮忙硬化的,门、窗都是村里帮忙安装的。”许学英现住房子是十多年前修建的土坯平房,家中只有她和80多岁的老伴,所以这么多年也没有对房子的墙体进行抹平和粉刷处理。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在入户走访时,发现其家里被火烟熏得黑黢黢的,门和窗也是破破烂烂的,屋里四处透风。村里便为许学英家换了新的门窗、修了新的灶台,结对帮扶人员把她家的卫生彻彻底底打扫了一遍,现在隔三岔五地还要来帮忙收拾屋子。

刚开始,许学英还扭转不了以前乱丢乱放的习惯。结对帮扶的工作人员前脚走,家里很快又被他们弄脏了、弄乱了。时间长了,这种不好的习惯才慢慢改过来。老人说:“将心比心,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就学会了每天打扫家里的卫生。家里家外干干净净,自己住着也舒服。”

如今,在村干部、帮扶队员的大力宣传和带领下,通过入户走访、卫生评比等多种宣传方式,越来越多的土发村民加入到了村庄卫生整治行动中,他们支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共同营造人人参与、自觉维护村容村貌、共创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作者:田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