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贵州水城县坪寨乡箐马村:小水窑退位水龙头登场

中国网贵州1月21日讯  1月17日下午,冻雨蒙蒙,大雾笼罩着整个乌蒙山脉,越野车只能打着双闪,沿着硬化的通村路缓慢前行。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看贵州”第三采访组经过近1小时的盘山路,来到了六盘水市水城县平寨乡箐马村下营组,硬化的水泥路接着家家户户,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根本看不出几年前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让人感慨的是,每家门前或屋后都有一个约20立方米的水窑,门口都有1—2个自来水龙头,洗衣机成了标配,墙上都贴有制式标签——饮水安全明白卡,户主姓名、供水方式、饮水状况、水管员姓名、维修服务电话、市县热线电话标注得明明白白;水城县委、县政府统一制作的“感谢党恩”红色挂历最为注目,挂历中党的扶贫政策一目了然。

坪寨乡科技副乡长、箐马村党支部书记韩玉文介绍,这是水城县最为偏远的一个村,对面就是云南的宣威市,海拔达到1850米左右,人均耕地仅为0.55亩,粮食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由于缺水,以前家家户户都必须建一口小水窑,靠接房盖水、望天水生存,水窑里的水不够用时,就到几公里外的山脚下人背马驮,那时家里的主要劳力都用来取水。2010年时,这个村人均收入仅有2000元,贫困人口占了80%,是出了名的贫困村,2014年底,箐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仍有325户1446人,贫困发生率为46.8%,也是水城县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一个村,2019年底已全部脱贫出列。

走进村民张全安家,屋里屋外都是平整的水泥地,冲得干干净净。记者和他一起打开了水窑盖,里面仍蓄有半窑水。“这个水窑用了20多年,现在存的水专门用来喂猪喂牛,家里做饭、洗衣、洗澡、冲厕全是自来水,方便得很。”张全安说话时满脸笑容,“现在家里就我俩老头,儿子媳妇都放心在外打工,每年还挣不少钱。”

水城县地处地处乌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地带,属乌蒙山片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有水难留,特别是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群众,自古以来就为水发愁。

县水务局副局长范志介绍,为彻底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十二五”以来,水城县破解工程性缺水步伐加快,9年时间开工建设了17个骨干水源工程,已建完蓄水的就有11个。特别是2018年7月以来,全面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采取“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大水源保大片、小水源保零星”的建设思路,共投入近8.89亿元,新建、扩建规模化水厂就有43座、蓄水池341个、提水泵站28个,铺设供水管网总长达到7363千米,通过长距离输水、高海拔地区提水方式,着力解决边远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9年底,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已达到90%。

“农村群众居住分散,点多线长面广,如何保证长效运行,运行管护是关键。”范志介绍,在建后管护方面,水城县坚持建管并举,坚持“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常受益”的理念,明确全县山塘水库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县水投公司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在全县成立乡镇供水管理所31个,由公司统一招聘水管员(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每村(居)2-3名,目前全县已招聘水管员470名,开展水费收取、工程管护等工作。哪家水管有问题,群众就会拨打“饮水安全明白卡”上的热线电话,水管员第一时间就会赶到现场处理。

对于极度缺水地区的群众,水窑,曾经是生命的源泉、生存的依靠,在过去的20多年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今,随着水龙头的进家入户,稳定、干净、放心的自来水滋润着乡村群众,水窖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全面同步小康路上的记忆。(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