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水城县法德村:授人以渔 合力攻坚

法德村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县顺场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距县城95公里,东临花戛乡吴王村,南与戛米村相连,西与大发村接壤,北与野钟乡隔河相望。2015年由原水塘村和法德村两个小村合并而成,耕地面积5100亩,林地面积22080亩,森林覆盖率占全村总面积64%。以苗族、彝族等民族为主,全村辖14个村民组共1061户4939人。2014年,法德村共有贫困户391户1753人,贫困发生率为31%,现有贫困户23户9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6%。

周五,正值法德村赶集。集市上,人来人往,生活用品、糯米粑、水果……各种年货琳琅满目,提早准备年货的村民们各采所需,满意而归。

“法德村地表破碎、山高谷深、土地贫瘠,少数民族长期的自然经济形成了封闭的人文社会环境……”说起法德村长期以来发展滞后的原因,村支书黄承江深有感触。

2014年,除了唯一的过境公路水盘东线(320县道)公路外,法德村是名符其实的“三无村”(无路、无讯、无水)。贫瘠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人文环境造成当地的种植方式传统化,村容村貌因脏、乱、差而出名。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法德村成立了决胜工作队,负责全面统筹、调度、督导等工作,为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定目标、明靶向、指打法。

“要想从根本上拔除穷根,必须让村民们走出去增长见识、打开发展的思路。”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法德村决胜工作队进一步明确了脱贫攻坚战的“打法”——改善基础设施,引导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土地是农村的聚宝盆。但是,仅靠支离破碎的土地法德村的村民们无法脱贫致富,引导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法德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随着脱贫攻坚工作队深入村寨,入户给村民们做宣传工作,2016年,村里开始有大规模的外出务工流,至今法德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126人。

邱荣江是原水塘村(现并入法德村)人,2003年外出务工,现在浙江省义乌市经营一家饰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近千万元。在他的带动下,2017年至今,同村的管友青夫妇等10多人也去到浙江务工。

“原来的法德村是‘三不通’(水、电、路),小时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变化很大,尤其是交通改善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进步了。”在邱荣江的记忆里,家乡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每年春节,邱荣江都要回家看看,每次回家,他都会萌发新的希望,“如果有合适的项目,我想回乡发展。”

一边是通过劳务输出,实现知识传播、返乡消费、收入返乡,推动原籍地的城镇化。另一边是法德村的经济发展和村容村貌实现了大逆转。

芋头种植是法德村组织村民从营盘乡学来的“武艺”,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宝贝”。2019年,全村芋头的种植已达700亩,涉及农户近200户。

“1亩芋头的纯收入达3千元,尤其是鸡蛋芋最热销。现在交通方便了,每年都是重庆的商家上门来收货,种植户不出门、不费力就可以把钱挣了!”说起种植芋头,村支书黄承江略有成就感。

管进先是法德村铁厂组的贫困户,2010年,一家人从铁厂组搬到有电又通路的尖山组,盼望着今后的生活能有所改善。2017年,他家的21亩地退耕还林种柳杉,第一年就得到1万多的补偿款,剩下的7分地种些生活所需的小菜。

管进先:“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做饭烧的是柴火,眼睛都熏得睁不开,一年不洗一次澡都是常事,更不要说打扫院坝了。现在出门都是水泥路,院坝硬化了,水管也接到了家门口,我每天最少要打扫两次。”

今年,管进先家喂了四头猪,杀一头来过年,卖了一头收入了4千多元。说起今后的日子,管进先不由得大声念起他家刚贴好的春联:“扶贫脱困村村乐,勤俭兴家户户欢。”

抓住了重点,就能带活全盘。如今的法德村结合自身气候、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以种植猕猴桃、刺梨、马铃薯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变化。曾经的“三无村”正向小康村大步迈进。(作者:彭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