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聚焦贵州>

七星关区:坝区产业繁花硕果 群众“忙”在地头“喜”上心头

三月的七星关春风送暖,复苏的大地上干劲十足。

“注重‘一乡一品’发展格局和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思路,围绕“七大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规划,连片种植,将产业示范带目标任务落实到地、责任到人,确保产业示范带经济作物种植落到实处。”3月5日,毕节市七星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调度会上,七星关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37个乡镇(街道)一把手谈思路、谈措施、谈保障,共商产业发展大计。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同步小康的关键之年,七星关区以青山作毫绿水为笔,高质量书写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的“时代答卷”,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繁花硕果,群众忙碌中耕耘希望,奋进中带着喜悦。

育苗基地采菜忙 牟慧松摄

沃野披锦绣:

小吉场镇中草药基地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从2019年9月基地动工到现在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小吉场镇永兴村的1200亩中草药基地经历了从一年只收一季水稻的烂田到一年亩产均值达3万多元的产业基地的变化。

一项生态产业就是一颗山乡巨变的种子。

“一直以来,我们村都没有像样的产业,老百姓靠种植传统农业,只能守着绿水青山喊穷,而如今老百姓一样有地种,但收入却比以前多了几倍。”永兴村支书吴学念对坝区中草药产业喜出望外。

在产业革命中谋乡村振兴的出路,永兴村守住生态、用活资源、种出特色,走出一条农民富、生态美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一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点燃一份幸福生活的希望。

种药材 牟慧松摄

“以前种地叫干活,现在种地叫上班。”64岁的陆秀琳年纪虽大,干庄稼活了可没几个年轻人赶得上,基地上按计件发工资,别人一天挣八九十,她却能挣上一百五六。

没有等出来的小康,只有干出来的幸福。家里有坐头,地里有忙头,幸福有盼头,像陆秀琳一样,永兴村中草药基地带动就业100多人,让务工人员平均每月增收近2000元。

一张千里之外的订单更为坝区产业发展加足了后劲和马力。

“我们在决定发展中草药之前,就和哈药集团鉴定了产销协议,药材出产以后,符合标准的有多少他们就收多少。”对于中草药的销路,贵州擘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远金一点也不愁:“当务之急是要种出好药材。”

永兴村海拔1000多米,常年气温十几二十多度,海拔适中,气候适宜,是白芨、重楼、黄精、天冬等中草药生长的风水宝地,永兴村种植的这些中药材3年出成效。

耕耘的过程充满希望,对于产业前景,黄远金信心十足。

统筹调度好、指导好、跟踪好、服务好,种得下、产得出、卖得好,七星关区坝区农业建设不是一种了之,而是有思路、有方向、有规划,打法精准、措施有力、产业高效。

喷灌 牟慧松摄

日月变新天:

对坡镇茶叶育苗基地在脱贫战场上大“棚”展翅

时下,对坡镇大堡社区茶叶育苗基地迎来了茶叶移栽时节,100多位勤劳的庄稼人在一个个育苗大棚里挥汗如雨。

在基地的757个产业大棚中,大堡社区规划了631个大棚用于育苗,每个大棚育苗3000余万株。经过1年多的种、管、护,现在,基地已在源源不断向全区涉及茶叶种植的乡镇输送茶苗。

送出去的是茶苗,收进来的是幸福。

采茶苗 牟慧松摄

“多的能挣一百五六,少的也能挣个七八十。”村民赵高友手上采着苗,心里记着数:“3块5一捆,一捆100棵,采得多,挣得多。”

开动智慧的脑经,发挥勤劳的双手,2017年下半年,大堡社区开始发展规模化、高标准、高效益的坝区产业,以产业带动群众就业,两年多来,坝区产业累计为当地及周边群众发出了近1000万元务工工资。

大家现在干得欢,可也曾为销路发过愁。“几百亩田地不种庄稼建大棚,茶叶长得再好有啥用?卖给谁?”赵高友和当初大多数村民的想法一样,对坝区产业并不看好。

“你们尽管把土地拿出来,活照样有得干,收入保证比以前高,卖给谁?我们来想办法。”大堡社区支书谢德敏的一席话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她心中有数,全区坝区产业有条不紊,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一盘棋”产业发展规划造就为产业后续发展铺好了路、搭好了桥。

“一坝一策”提升坝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辐射带动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全区围绕“53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各片区产业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负责制,以上率下推动各项种植任务落地落实,取保坝区产业高产高效。

大地换颜色:

层台镇香葱基地助力群众踏上“绿色”致富路

三月的向阳村乍暖还寒,60多位卯足干劲的村民在村子中心的500亩香葱基地里越战越酣。在这场振兴农村经济的坝区产业革命中,向阳村瞄准生态,瞄准市场,瞄准技术,耕耘出这片“葱”满生机的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魅力足。

“香葱一年可以产四季,500亩地平均一天能产出2.5吨香葱。”七星关区百顺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沈宗喜说,老百姓吃饭做菜餐餐离不开香葱,目前,基地的香葱仅供毕节市场都供应不过来。

看好了香葱的效益,沈宗喜更舍得下本钱,如今基地还没建设完,产业基础设施就投入了约300万元。

在香葱基地上,一个个间隔5.5米、整齐划一的喷灌设备引人注目,技术工人扭开喷灌设备控制阀,雨状的水花随即向绿油油的葱苗洒去。定根、施肥、补水,小喷头发挥大作用,产业基地泛起阵阵“科技绿”。

村民在茶叶基地务工 牟慧松摄

——绿色产业幸福长。

上一刻钟在家头,下一刻钟在地头。向阳村这500亩香葱基地,周围都是老百姓的家,大家抽空来地里干点活,家头地头两不误。

“香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用工量很多,基地每个月的用工量在60人以上的就有20多天,此外,村民还能得到一亩地一年600元的土地流转费。”产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和致富,向阳村副主任廖尚军嘴上夸赞香葱产业,心里则为乡亲们感到高兴。

产业建在村子里,岗位送到家门口,“幸福”产业让向阳村人收获颇丰。

村民在香葱基地务工 牟慧松摄

春风十里农村美,产业兴旺百姓富。发挥坝区在农业产业革命中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平台作用,全面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如今,七星关区9个500亩以上坝区总面积达12692亩,实现了平均亩产值8500元以上,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多彩画卷徐徐展开。(牟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