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长出“真金白银”来

——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见闻

4月8日,笔者一行走进威宁自治县么站镇万亩农业产业园第二核心区平原社区夏家院千亩示范基地,曾经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都是传统农业当家;而今放眼望去,白色地膜尤如满地“白银”铺在田间地块。近处,身着“白袍”而又充满生机的绿色,将土地妆扮得格外美丽,它们是破膜而出长势旺盛的早熟马铃薯,或是优质白萝卜等蔬菜苗,阳光下,丛丛绿色美如壮丽“锦绣”。

么站镇平原社区“三白”核心示范点

蹲在地头务工的泰正秀和赵长长,正娴熟地为白萝卜匀苗。她们均来自附近的草海镇同心村,从事蔬菜种植已有七八年了。两人风趣地说,“我们是千年媳妇熬成婆,七八年工夫都磨成了技术工了。”

据平原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俊书介绍,眼前这片上千亩的基地,过去一直栽种传统作物洋芋和苞谷,今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平原社区晟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栽种蔬菜建立示范点,带动其他群众共同发展。

务工人员正在为白萝卜匀苗

“我们的技术老板信得过,就叫我们过来帮忙。你甭看我们虽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婆,干这些破膜、匀苗、补种之类的技术活路,一些年轻人还拼不过我们嘞!劳动不算累,每天有80块钱的收入,合作社还管每天的伙食。”泰正秀说。

现在发展产业必须得讲技术和科技含量,这里土地海拔相对较高,日照相对充足,昼夜温差大,覆盖地膜是为了保温、保肥、保水。么站镇党委书记谢定光说,“种萝卜蚀窝(缺苗)要补种,一窝多株要匀苗,保证每窝一株就行了,这样长出来的萝卜个头均匀、体型笔直光滑,市场卖相好。” 

因地制宜“调”

调减玉米种什么?

啥子产业最适合?

么站镇紧扣“五步工作法”和产业发展“八要素”谋思路找答案。去年10月份,镇党委、政府召集全镇干部职工及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充分听取大家发展产业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交通区位优势和群众发展意愿等因素,聚集体智慧,确定在全镇16个村(社区)谋划“一圈三线两坝区”产业发展规划及“6422113”的产业发展目标。

长势旺盛的白萝卜

举全镇之力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三白”蔬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已成为全镇上下共识。从确定产业目标那天起,全镇宣传发动迅速进入高潮,镇中心的调频广播和各村(社区)大喇叭每天定时响起,干部职工进村入户讲政策、讲技术,让群众对“调减之后种什么,确定产业怎么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抓疫情防控和生产发展齐头并进,大喇叭发挥的作用太大了。”谢定光说,“全镇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发展同样没有落下。”

“6422113”即发展马铃薯6万亩、养殖特色生猪和黑山羊4万头(只)、种植高山冷凉蔬菜2万亩、发展经果林2万亩,养殖能繁母牛1万头,种植中药材1万亩,发展烤烟3000亩的想法已变为现实。

“全镇产业发展之所以有现在的规模,得益于各级政策资金扶持和群众大力支持,加上我们谋划早、行动快,才会有今天这种景象。”谢定光信心十足地说。

挂图作战“抓”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围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该镇在巩固好历年产业发展示范点基础上,明确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副镇长各领衔创办一个500亩以上特色示范点,其他班子成员各创建一个不低于100亩的示范点,达到创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片的目的。对照产业发展规划图斑,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班子的6个产业发展专班,全程跟踪督促和开展技术服务。

香厂村第一书记张勇查看花椒长势

同时,成立由1名二级主任科员任组长,从农业服务中心、综治办、司法所等抽调骨干组成督查专班,巡回督促分片包线干部职工抓住农时推产业。

镇纪委负责督促包保干部职工抓具体抓深入,将产业发展逐一落实到田间地块。

建立奖补机制,整合利用各类项目资金340余万元,为合作社提供产业发展支持和补助群众购买农资。

么站镇党委书记谢定光(中)在查看萝卜苗长势

当天,在该镇平原社区1600亩核心示范基地旁,夏家院组居民夏群香背着小孙子,正在栽种地膜马铃薯的承包地里套种花豆。夏群香告诉笔者,全家9个人,4个劳动力外出务工了,她和丈夫赵英魁带着3个孙子。她家20多亩土地,其中10亩流转给合作社经营,自种10多亩全部栽种地膜洋芋,收获后就种植白萝卜或白菜。

么站镇今年已完成结构调整12万余亩,其中3个核心区共建面农业产业园7.1万亩,辐射带动群众调整结构5万余亩。

产销对接“赚”

产业发展起来,就得找销路卖出去,才能让农产品“变现”、促进群众增收。

么站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进贵州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与晟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该镇按照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要求,成立平原社区晟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总社,带动其他16个村(社区)合作社充分把群众组织起来,实现抱团发展。

联合村第一书记涂刚查看马铃薯长势

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各合作社已与贵州省金控集团、贵州省蔬菜物流集团两家企业签订8万亩收购协议,其中蔬菜2万亩、马铃薯6万亩。笔者采访的第二天(4月9日),镇党委、政府又与贵州大学洽谈校农结合有关事宜,拟将马铃薯、“三白”蔬菜推荐供应贵州大学食堂。

发展产业,群众与合作社(企业)双方都是受益者。谢定光初略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地自然条件,每年可产蔬菜3季,一亩地一季可生产3到4吨,平均每吨按700元,除去各项成本,预计每亩一年有4000元左右利润。据了解,由合作社总社及各村(社区)领办的基地,所得利润按7:2:1的比例进行分红,其中贫困户占70%、企业(合作社)占20%、管理人员占10%。同时,农户流转土地每年每亩有几百元的流转费收入,如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还有80元的务工费。

九叶青花椒

目前,该镇产业已覆盖8648户41000余人,其中贫困户2002户、10190人。“我们调结构抓产业,就是落实党委主抓、党支部主责、党员主业要求,督促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把责任扛在肩上、履职在行动上、执行落实在群众增收上,以此带动群众致富、促进集体增收,全面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谢定光说。(作者:刘瑾、王艳、龙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