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聚焦贵州>

奋力打造“多彩贵州公园省”

——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系列报道之三十

魏巍群山使贵州成为山地旅游的天堂

多极增长:贵州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挖掘培育

(四)大生态与大旅游有机完美结合

贵州省立足宜人的气候、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坚持“山地旅游+多产业融合”的理念,厚植绿水青山优势,在保护中走出一条依托旅游业将绿水青山快速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子。

2016年,国家将贵州列入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吹响了贵州发展全域旅游的号角。贵州勇立发展全域旅游的潮头,积极建设山地公园省,做优做强旅游长板,促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提出“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旅游总体布局,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监管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推进旅游经济跨越发展,让更多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

随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贵州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贵州将大生态与大旅游紧密结合,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生态环境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循环,使大生态与大旅游形成强大合力,助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着力建立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制度,率先在全省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建成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数据库管理平台,普查完成的旅游资源单体8.27万处全部登记入库;建立规范旅游规划编制、规划审核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公示、管理监督、责任追究等制度;印发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实施方案,提出了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七个方面支持全域旅游政策;编制发布《贵州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及案例研究》、《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省级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5A级和4A级景区;对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营销”,推动资源整合、联动协作、抱团发展;成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全域旅游法律服务中心、全域旅游研究中心,通过巡逻防控、指挥调度、法律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贵州率先将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对全省旅游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统一组织全省旅游资源普查、保护和开发,指导重点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规划、开发,有效避免对旅游资源进行无序开发的问题。同时在市、县两级普遍建立“委员会”管理体制,从行政主体、机构人员、职责权限等方面进行实质性调整,增强了统筹协调能力。在全省9个市州和部分旅游资源富集的县市建立了旅发大会机制,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旅发大会推进格局,平台效应正在向纵深拓展。

贵州着力建立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为全国7个创建省份之一。毕节百里杜鹃、荔波漳江、遵义赤水、铜仁梵净山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完成28个旅游体制改革试点。安顺市整合黄果树等优势旅游资源,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机制。

贵州加快创新旅游发展投融资体制,多渠道打通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融资壁垒。全面清理涉及旅游的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消除投资壁垒。探索建立旅游投资项目审批首问责任制,投资主管部门或审批协调机构作为首家受理单位“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务。积极推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落地落实,鼓励各类银行加大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申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设立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遵义红色旅游发展基金,发行贵州省高速公路发展基金等产业脱贫攻坚基金子基金。指导旅游企业开发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推动黄果树智慧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多彩贵州文化演艺公司、贵阳市旅游投资集团等一批旅游企业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支持茅台集团、贵州产投集团、贵州旅投集团等多个省属国有企业参与投资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

贵州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结合。建立旅游扶贫机制,实施旅游扶贫“百区千村万户”工程和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等大旅游扶贫工程。推行旅游“三变”新模式,推动旅游扶贫发挥积极作用,出台贵州省乡村旅游系列标准,评定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经营户近千个,成功打造25个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和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成立贵州首个“旅游+大数据”平台——贵州黄果树智慧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覆盖线下渠道和线上平台,涵盖40余家贵州旅游目的地主要景区、经典旅游线路、特色餐饮等。组建贵州旅游大数据中心,建成并上线运行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监管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云游贵州APP)。搭建贵州旅游信用信息系统,实施贵州省旅游购物退货试点实施办法,全省设立旅游购物退货监理试点51家。

贵州加快健全全域旅游宣传机制,全方位推介“多彩贵州公园省”。将“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作为整体品牌进行推广宣传,规定所有省领导出访都要推介旅游。借力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首届世界旅发大会、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等重大国际事件和平台,积极策划贵州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播放《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宣传片,引起《纽约时报》、法国国家电视台等国际知名媒体关注。陆续开展了“多彩贵州·寻亲之旅”、“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2018避暑度假主题营销”等宣传推广活动,为安徽、江苏以及全国10个夏季高温城市所在省(市、区)居民推出了专项旅游优惠政策,发布包含门票、自驾游、航线、机票等方面的优惠信息,以及旅游包机、旅游专业补贴等政策,力邀广大游客来贵州消暑度假。

贵州健全生态旅游发展考核体制,制定旅游业发展考核办法,完善全省旅游统计制度和旅游业发展评价办法,从旅游总收入、省外游客占比、人均游客消费额、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旅游接待满意度等方面对县市区进行考核评价,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责任体系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市(州)、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实绩的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年度目标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依据。

贵州将发展全域旅游由部门主抓上升为党政统抓的一把手工程。省领导带头定期不定期开展旅游工作督查暗访,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

贵州通过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旅游业发展呈现“井喷”之势,2019年全省旅游总人数突破14亿人次,同比增长30.2%,增幅全国第一;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33.1%,增幅全国第一。35.6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受益增收脱贫,绿水青山有效转变为金山银山。贵州省也因此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全域旅游示范省。

贵州通过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4A级景区增至100多个;建成国家级度假区1个、省级度假区29个;打造了茅台酒镇、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中国天眼”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其中兴义万峰林生态旅游公园景区获“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称号;茅台集团入选“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中国天眼”等入选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遗址等8处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黔东南州入选“全国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西江千户苗寨入选中国十大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贵州省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自2015年举办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五届,成为展示中国、贵州山地旅游资源、户外运动发展水平、旅游扶贫经验的重要窗口,是中国山地旅游和户外运动国际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组建了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并落地贵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际旅游组织,成立了贵州山地旅游发展中心。黔西南州被授予“黔西南·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称号。(华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