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聚焦贵州>

黔南州:苗岭南北气象新

黔南州以山地高原为主,苗岭横贯,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山峦起伏、层林叠翠。近年来,黔南州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968平方公里,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面积1636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度,黔南州森林覆盖率65%。

惠水:移出大山走新路

近日,记者进入黔南州惠水县,驱车直接到曾经召开过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的惠水县经济开发区明田安置点采访。

一栋栋整齐干净的楼房映入眼帘,学校、医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社区警务室、老年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综合服务中心楼上“移出大山走新路,一心向党好花红”的标语格外显眼。

记者见到了惠水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刘合奎。2015年9月,一纸调令,这位在发改战线耕耘多年的“老兵”成为移民战线的一名“新兵”。2015年12月2日,全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惠水经济开发区明田项目点举行,作为打响精准扶贫的当头炮,易地扶贫搬迁在涟江大地迅速展开。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刘合奎苦干实干,成为抓移民工作的行家里手。

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民社区位于县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共安置1410户59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7户4487人,占75.6%,于2018年6月底全部完成搬迁入住。搬迁对象涉及10个镇(街道)132个村,规划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户型分别为40、60、80、100、120平方米5种。

在谈到移民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时,刘合奎告诉记者,现在已建有惠民小学、惠民幼儿园,社区警务室、老年活动室、社区医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四点半学校、金融服务网点、公交站台、便民超市、新市民餐馆、群团服务站、扶贫车间等。社区目前已累计完成劳动技能和新市民培训3256人次。有劳动力3209人,已就业2907人,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1户1人以上就业,户均就业达2.06人。

记者了解到,安置点周边共有工业企业326家,就业岗位充足,根据群众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不定期组织企业在搬迁安置点开展现场招聘会,提供岗位给搬迁群众。引进亨利鞋服、文静手工合作社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新民社区,可提供就业岗位723个,可实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有156名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8人。针对不适应进企业务工和因照顾老人、小孩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充分利用好县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和相关社会团体的公益性岗位和保安保洁、食堂工人等政府购买服务的岗位优先安排给搬迁群众。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解决就业,利用“3个15万”和安置点门面租金补贴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社区劳务公司灵活组织解决就业。通过社区成立的劳务公司组织搬迁群众到安置点周边的花卉苗木基地、茶产业园务工,解决用工300余人。

记者在小区看到,移民新村建有易地扶贫搬迁感恩乡愁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工青妇服务站、脱贫攻坚移民夜校、老年活动中心、工会职工之家、健身活动广场等。

记者来到新建的移民小学校门口,已是中午时分,孩子们都回家吃饭去了,校园里静悄悄的。平时,在操场那鲜艳的塑胶跑道上,从大山里来的孩子们喜悦地奔跑,新教室里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龙里:小刺梨成就大产业

记者在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的刺梨种植基地采访,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黄橙橙的刺梨点缀在绿色的枝叶间,煞是喜人。

位于十里刺梨沟里的茶香村是龙里县种植刺梨最早的片区,这里曾经是人均收入不到400元的贫困村。通过发展刺梨产业,茶香村已形成了刺梨幼苗培育、刺梨花节旅游、刺梨果销售和加工等一条产业链,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在刺梨采摘季,还有不少外地的农民到这里参与生产,月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

龙里县是中国刺梨之乡,“龙里刺梨”“龙里刺梨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00年以来,龙里县利用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构建出了一条“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刺梨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精准融合。目前,龙里县刺梨面积24.5万亩,投产面积达5万余亩,可产刺梨鲜果7.5万吨,年产值可达3.75亿元,惠及农户7917户,其中贫困户2191户。刺梨成了龙里和黔南的标志性农产品及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之一。

茶香村借力刺梨主导产业发展成为小康村,实现蜕变。其“十里刺梨沟”盛景享誉省内外,依托独特的刺梨生态景观,打造旅游景区,成功举办多届“刺梨赏花(品果)节”文化旅游活动及全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贵州·龙里站)赛事,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不断提升。2018年底,茶香村刺梨种植面积近20,000亩。

在龙里的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刺梨深加工企业样品室,记者看到,各种用刺梨制成的饮料、食品品种繁多,目不暇接。企业年加工刺梨鲜果1万余吨,生产刺梨果脯、刺梨软糖、刺梨糕、刺梨酒等20余种产品。目前,公司引进了国内外最先进的“10T/H刺梨榨汁生产线”,刺梨深加工自动化流水线全达产后,实现年营业收入4.6亿元,税收3000余万元,直接带动农户2000余户致富,实现户均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仅此项目,为当地解决了4000余人的就业,带动刺梨种植户进一步脱贫致富。

都匀:漫山遍野茶园香

黔南州以都匀毛尖而闻名,历经千年发展,仍然在苗岭南北散发醉人的茶香。都匀毛尖是贵州绿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由毛泽东主席亲笔命名,是中国名茶之一。

黔南州府都匀漫山遍野的茶园依然满眼绿色。记者走进位于都匀毛尖核心产区的红敏茶园,茶园的主人蔡邦红一心一意种植茶园30年,如今已有3000亩的规模。红敏茶园的茶树不洒农药,人工捉虫,不施化肥,只用天然肥料。蔡邦红开发的都匀功夫红茶生产标准2011年就成为都匀红茶地方标准,是贵州省最早向欧盟、美、日等出口茶产品的企业。

坐在茶园的场坝里,山脚有蜿蜒流淌的小溪,茶园有直入云天的古树,古朴的茶室就藏身在茶园半山腰,老房老瓦,竹椅木桌,听着蔡邦红讲述都匀毛尖的传奇故事,品上一杯毛尖茶,心旷神怡。

蔡邦红出生在四川乐山,爷爷和爸爸都是一辈子做茶的茶农。蔡邦红既是中国“十佳匠心茶人”,更是业内公认的制茶大师。1989年,蔡邦红创办了现在的贵州都匀毛尖茶叶有限公司。创建之初,蔡邦红就把加工厂房建在了茶山脚下。从茶山管理、茶树种植、茶树品种选育、茶叶加工,蔡邦红亲力亲为。为了更好了解都匀毛尖茶的制作工艺,他干脆吃住都在茶农家里,制作的传统都匀毛尖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彰显了“三绿透三黄”,即传统都匀毛尖茶“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的特点。

30年来,蔡邦红大胆试制、研发了几十款产品,每款产品均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为行业内响当当的都匀毛尖茶大师。他研发了品质稳定、口感极佳的工夫红茶——都匀毛尖茶红茶系列,远销广东、山东、江苏、北京,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改变了都匀毛尖茶以绿茶为主的局面,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为扶贫脱贫做出了贡献。

都匀市茶产业发展局局长宋选举告诉记者,近年来,都匀市主推“三绿一红”茶业领军品牌的战略部署,把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在抓基地、上项目、强加工、塑品牌上集中发力推进茶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31.53万亩,茶叶总量为4200吨,茶叶产值为4.66亿元。2018年都匀毛尖以29.9亿元的区域公共品牌价值首次荣获“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十强”,同时还被评为“最具有品牌经营力品牌”之一,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十强县、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多张“国字号”名片,茶产业为黔南州的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华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