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校内小课堂 校外大课堂 育人新课堂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六盘水师范学院运用思政开放课堂合力育人

十一月的毕节大地,阳光明媚,秋色迷人。2020年11月13—14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六盘水师范学院共同迎来了主题为“秋之韵家国情”的文化交流活动,思政开放课堂作为两校联手打造的创新育人平台,课堂内容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观看金色流沧艺术晚会厚植爱国情怀

11月13日晚,两校师生在正兴礼堂观看了令人震撼的“贵工程第六届金色流沧艺术节文艺晚会”。晚会加入了贵工程原创歌曲《最亮的星星》、《人间最美是大爱》,原创舞蹈《“疫”路有你》,原创舞台剧《兄弟民族》,叙事长诗《高原之鹰》等体现抗疫精神、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节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节目类型有管乐、舞蹈、古筝、歌曲、朗诵等。晚会得到在场师生和直播平台观众的喜爱,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欢呼声、呐喊声,得到六盘水师范学院师生一致好评,认为这次晚会是一次高质量的文化盛宴,让广大师生接受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思想上升华;晚会直播平台8万余人观看,观众留言感动又激动,同时表达了对学校发展、对教育事业、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聆听红色文化讲座学习革命精神

开展思政开放课堂期间,两校学员共同聆听了数场红色文化讲座。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秋逸演播厅,一场发人深省的大型思政公选课——“赤水乌梦红飘带——长征与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讲《征程北斗——从血战湘江到遵义会议》开讲,大厅满座,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漆国江、唐碧君、李静老师热情生动地讲述着革命故事。课堂上,漆国江教授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五昼夜血战、悲壮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五次反围剿的敌我力量对比等历史史实。唐碧君、李静老师娓娓道来,为同学们解读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的会议精神。课堂上充满了阵阵掌声、朗诵声。课堂既有知识传授,又有故事讲述,还有师生互动,给两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新时代青年讲习所,两校学员聆听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题为《黔西北红色文化概要》的讲座。汤宇华用“9个2”概括了黔西北红色文化。这一概括是他长期从事黔西北红色文化研究的成果,系首次总结。

参观红色革命旧址铭记初心使命

11月14日,一场红色文化学习之旅正式开启,两校学员通过现场教学,学习了黔西北红色文化,感受这片热土上的革命精神。在校内,两校学员参观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走进充满红色文化气息的展馆,看着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边听讲解员讲解英雄的故事,一边驻足观看;走出红展馆,走进新扩建的“天渠精神馆”和“文朝荣馆”,去感受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两校学员还参观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史馆,了解了我校自建成以来一砖一瓦的回忆和历史,从弘毅楼到宽敞的教学楼,从毕师到贵工程,一代代贵工程人用三省红都精神砥砺前行,不断奋进。在校外,两校学员走进毕节市博物馆,三个展厅通过图文、沙盘、雕像、服饰等极具代表性的场景直观地展现了三省红都的红色文化,浓缩着毕节实验区的时代精神,学员通过参观学习了解毕节这块红土地上的历史,大家边走边看,意犹未尽。在鸡鸣三省红色文化基地,两校学员一起参观了“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鸡鸣三省会议会址“、“鸡鸣三省纪念碑”,重新踏上那段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切身感受了当年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在纪念碑前,师生敬献花篮,重温入团誓词和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

进行交流座谈分享学习成果

在鸡鸣三省会议室,两校学员观看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创大型红色舞剧《林青的远方》,开展了“贵工程·六盘水师院思政开放课堂座谈会”。大家纷纷表示,思政开放课堂是新颖的、有意义的课堂,此次交流形式多样,学习过程受益匪浅;毕节是一片充满红色资源和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地方,两校学员认为需要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学习红色文化,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六盘水师范学院刘帮坤同学表示:“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知水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都感染着我,每一处革命旧址蕴含的革命思想都洗礼着我。看!英勇而睿智的红军战士正在横跨乌江天险,胆大心细的苗族姑娘越过思想的鸿沟假扮夫妻帮助红军战士躲避了搜查,壮烈牺牲的林青烈士正在呐喊共产党万岁!无畏艰险、不惧生死的革命精神又一次浸入脑海,净化着我的心灵、震撼着我的灵魂。”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彭忠菲谈到,参加这次思政开放课堂最深的感受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在参观毕节博物馆和鸡鸣三省陈列馆后,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官真正应该拥有的品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坚持不懈!希望有更多此类学习交流机会”。

两校精心合作开展的“秋之韵家国情”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中,思政开放课堂是对校内思政课堂的有益补充,是开展两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顾雪梅、王洪标、李登云 摄影:龙媛)

来源: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