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贵州文库丨贵州的诗,诗人,与诗集

“黔中民俗粲然可见,情性风骨别是一家”,首先要说的这部作品虽是诗集,却以别样角度生动描画出黔中风情,它就是收录于《贵州文库》的诗集《碧山堂诗抄》。

《碧山堂诗抄》正文十六卷,共收入古今体诗1500余首。以记游诗为主体。除此之外本书附刻一卷,收入作者描绘黔中各民族风俗的《黔苗竹枝词》24首,是今天研究黔中民俗的珍贵资料。

作者田榕,贵州玉屏人,清康熙五十年举人,历任保山、太平、安陆知县。他受渔洋山人王世祯“神韵”说诗论影响甚深,王世祯被尊为清代诗坛领袖,而田榕诗风与他相近,均追求淡雅幽静的意境,亦即“神韵诗”。如以下这首《野步》:

野步

小踏归牛径,闲探去鸟踪。

凭谁拈妙笔,淡宕写云峰。

神韵诗虽经王士祯倡导后才正式成为一个宗派,而实际上其源流可追溯至唐代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甚至可追溯至东晋的陶渊明,可谓源远流长。田榕延续了这一诗学传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生动的神韵诗篇。

田榕是清初的贵州杰出诗人,而在清末,贵州也有两位诗作大家:郑珍和李绍莲。郑珍诗集《巢经巢诗钞》,李绍莲诗集《小芳园诗稿》分别在2018、2019年作为贵州文库系列书目出版。

郑珍所著《巢经巢诗钞》共九卷,所收诗歌起于道光丙戌,迄于咸丰辛亥,计492首,为郑珍青壮年时期的作品。

作为清代著名学者,郑珍的诗作不仅艺术水平高,而且其内容往往是对现实社会的描摹,如本书中有一首诗是描写云南东部铅厂采矿情况:

者海铅厂

无斯煎煅利,鬼亦掉头还。

墨井人声底,炉场夕照间。

百年无树影,众皱是灰山。

谁识荒荒顶,飞鸿爪自闲。

(《巢经巢诗钞》卷三)

郑珍亲眼目睹铅厂工人开采之艰难及开矿后造成的后果,挥笔写就此诗。首联“无斯煎煅利,鬼亦掉头还”,开矿冶炼的艰苦使得鬼都不敢来,但是丰富的利益又令人舍命前来,于是就有颔联“墨井人声底,炉场夕照间”的劳动场面。但这种劳动场面并不能让人感到欣喜,反而充满凄凉,颈联与尾联正是以这种笔调描画了开矿之后的场景,灰山连绵,绿树无痕,就连飞鸟都不愿停留。

这首诗以开矿冶炼为端口,展开对清末社会现状的描摹。《巢经巢诗抄》中类似的诗作不在少数,诗人常以亲身遭际入诗,生动细致地展示了晚清社会大动荡的历史风貌。该书的出版,奠定了郑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与郑珍相比,同时代的李绍莲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情感的描绘上。面对时代巨变,作为一个传统士人,李绍莲的《小芳园诗稿》里的诗作更多体现着担忧、彷徨、无奈之感,这和他的生平密切相关。

李绍莲,名光联,字璧辉,绍莲乃其号,贵州石阡人。于光绪甲午科中举,曾参与公车上书,变法失败后返乡设馆教学。

经历清王朝覆灭与中华民国成立之剧变,他的诗与人生也因此被戊戌变法一分为二。前期为读书与科举时期,诗作主要表现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后期为乡居教书时期,诗作主要表现为对时局世风的忧虑和对民生的担忧。比如这首《思乱》:

思 乱

闯献当年屠伯起,攻城略地鬼神号。

扛尸裹布燃人炬,剜腹装刍作马槽。

马见人皆雄博噬,人随马竟越波涛。

劫运如今皆倍蓰,中原扰动乱滔滔。

作为李绍莲唯一存世之作,《小芳园诗稿》最大的价值在于反映了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的时代之下的世事变化,是清末时局动荡、社会变迁的一个见证,是传统士人在清末乱局中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

当然,贵州的诗并不止这三位大家的作品。对于那些百花齐放的诗作,也有有心人对其删冗搜遗,终成传世经典,这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三部作品:《黔诗纪略》《黔诗纪略后编》和《黔诗纪略补》。2018年,《黔诗记略》作为贵州文库系列书目出版,《黔诗纪略后编》与《黔诗纪略补》二种合编,分装2册,于2019年出版。

《黔诗记略》主要采录明代贵州诗人作品。内含诗人258名(无名者未计入);诗2426首(杂歌谣谚另计)。又以诗人生年为次,各附传证,博采别集、方志、碑传等,旁征诗人事迹、山川典故、时人及清贤议论,以见诗人生平,兼论其诗作特色及诗坛地位。

本书两位作者,第一位黎兆勋,字伯庸,贵州遵义人,沙滩黎氏重要人物,著名词家、诗人,与莫友芝同辑《黔诗纪略》,负责采录清诗部分。

另一位莫友芝,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晚年号眲叟。贵州独山人。在目录学、文学、文字校勘与声韵训诂学、地方志等领域均有传世名著,书法造诣极高,深得曾国藩赏识。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

而在两人之后,莫友芝之弟莫庭芝继承兄志,与黎汝谦、陈田共同编纂《黔诗纪略后编》,收录421人的诗作2298首,由莫庭芝、黎汝谦采诗,陈田选诗并传证,与陈田独力辑编的《黔诗纪略补》合订为八册。

其所收诗作体裁丰富,有古体、近体等所有诗体;形式多样,有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内容广泛,有山水诗、酬答诗、讽刺诗、叙事诗、遣怀诗、咏物诗等等。既有郑珍、莫友芝、周起渭、田榕这样的名家,也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及作品,具体而全面地反映了清代黔人的诗歌面貌和成就,在贵州乃至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王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