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吃水不忘挖井人 “岩脚面”帮助1000多位农户就业和增收

——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有限公司扶贫助农故事

在贵州,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好山好水出好面。这是社会对“岩脚面”的认可,也是对“养育”岩脚面的这一方山水的赞美。

362年的老味道 不变的匠心精神

据介绍,“岩脚面”始于1658年,传承至今已有362年的历史。1658年,南明王朝永历朝东阁大学士张佐辰为躲避战乱,辗转之下,定居于岩脚镇。他以当地小麦、溶洞山泉水、植物灰碱为原料,以宫廷石磨制面技术,制作了岩脚石磨面,其口感香、滑、劲、脆。经过来往岩脚镇的客商们的宣传,岩脚石磨面逐渐闻名于西南地区,民间素有“贵州西部第一面”之称。

2008年,岩脚挂面传承人决定成立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传承岩脚石磨面。自成立起,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始终以将岩脚石磨面发扬光大作为自己的发展使命。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支持下,同时得到当地老百姓和社会贤达鼎力相助,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得以发展壮大,对社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多。

图: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厂区

始终不忘初心 坚持扶危济困

如今,作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长期以来,敬先贤而启后人,追求卓越而不忘扶危济困,被六盘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六盘水市就业扶贫基地”和六枝特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就业扶贫车间”。

图:六盘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六盘水市就业扶贫基地”

图:六枝特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就业扶贫车间”

六枝特区是一个没有大规模工业的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农民只能靠农业吃饭。作为一家生在乡镇的企业,从成立之初,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就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始终记得背后是三百多户贫困家庭,十二年的扎根,亲如兄弟姐妹,做大做强的同时,也不忘带动乡亲们增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当地,大量聘请贫困户进厂工作,为其提供工作岗位。现在,厂里一共有19位贫困户职工,涉及15户家庭,72位贫困人口,为每位员工每年增收至少2.4万元,每年至少共增收45.6万元。

二是有机小麦种植基地涉及两个村,17户贫困户,约70位贫困人口,247.95亩的种植面积,每亩每年可为农户至少增收1300元,共增收32.2万元。

三是原材料采购合作伙伴,如小麦、苦荞、薏仁米、玉米种植合作社、养鸡合作社等,惠及约280户贫困户,约800位贫困人口,预计为每户贫困家庭增收1万元。

四是扶贫捐款约5.2万元,扶贫物资约50万元。

五是以企业名义帮助贫困户种植的蔬菜、水果等进入合作超市售卖,推动合作企业采购等,预计每年可为相关贫困户增收5000元。

图:岩脚镇乡亲们在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工作场景

据负责人介绍,经过12年的发展,公司沿着廻龙溪畔建成了岩脚面博园、岩脚面体验馆、贵州第一个面博馆等岩脚石磨面旅游项目,成为了一家农旅一体化发展的企业,逐渐取得了一些成就:建立标准化的有机小麦种植基地;产品通过有机认证;经过与多所农学院的合作,展开数以千计的科研实验,把贵州特色的黑麦、苦荞、薏仁、玉米等粗粮与传统岩脚石磨有机结合,实现了口感香、弹、劲、脆又健康的黑麦石磨面、苦荞石磨面、薏仁石磨面等健康挂面,使岩脚石磨面更上一层楼。

经过几代岩脚面人的努力,不断推陈出新,岩脚石磨面逐渐走出岩脚,走进千家万户,得到市场的认可。2020年8月15日,新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量再翻一番,达到1.5万吨。未来,随着“岩脚面”走出大山不断扩大销售,将会帮助更多当地农户增收和解决当地老百姓就业。(作者: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