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满目风景 乡村如画

——遵义“十三五”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回眸

曾几何时,乡村距离诗和远方如此遥不可及。垃圾任意丢、污水肆意流、臭味随风飘、蚊蝇满天飞,人居环境脏乱差,乡村成为不少人想要逃离的地方。

“十三五”以来,伴随着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质改造、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多项措施共同发力,黔北农村人居环境发生深刻“变革”:黔北民居错落有致、乡间道路干净整洁、农家院落花团锦簇……漫步村间田头,优美整洁的乡村成为人们寻找乡愁的地方,引得无数城里人纷至沓来,带动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广大农村焕发勃勃生机。

强基础 补短板

目标,在前方。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蓝图已绘就。“十三五”时期,一场以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攻坚战,在黔北大地全面打响。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厕是“细胞工程”,也是头等大事。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累计建设改造43万余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较“十二五”期末提高35.62个百分点;完成村级公共卫生厕所建设改造1736个,实现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

目前,所有农村公厕均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真正做到建好1个、运营1个、管护1个、满意1个。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一度是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方式的真实写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也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痛点难点,关系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十三五”以来,全市以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五年来,累计建成199个垃圾中转站、448个环保地埋式转运设施。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已覆盖1533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7%,行政村日常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全市建制镇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实现全覆盖,每个乡镇都具备转运农村生活垃圾的能力。

全市共排查出112个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并在全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信息系统”中销号。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的日趋完善,为我市积极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积极探索出一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好经验、好做法。

湄潭县鱼泉街道新石居偏岩塘村民组探索出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积分换物的垃圾分类方式。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土城镇华润希望小镇社区通过建设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系统,实行积分奖励制度。

生活垃圾有去处,污水治理亦有效。

五年来,累计在634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超过92%的农村厕所粪污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已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随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加强村庄规划下,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仁怀市坛厂街道八卦园,一个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向我们走来。

增颜值 重长效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不仅要全面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更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村庄常态化保持干净整洁、宜居宜游。

发挥挂帮干部、驻村工作小组、村两委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通过组织悬挂宣传标语、LED显示屏滚动播出、发放宣传资料、入户宣讲等多形式,进行村庄清洁宣传动员。

持续开展“新时代农民大讲堂”“小手牵大手”“文明乡村创建”等活动,持续强化思想教育,牢固树立讲卫生、爱环境、除陋习等文明理念,引导群众转变不良生活习惯。

通过组织“卫生家庭”流动奖牌、“红黑榜”等评比活动,群众参与度不断提升,村民环境与卫生健康意识逐步增强,村庄公共场所和农户庭院干净整洁,全市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行政村比例达95%以上。

“十三五”期间,我市通过节假日发动、干部带动、群众行动,各地深入开展以“五清一改一建”为主要内容,以“五净四美”为整治目标的村庄清洁行动,逐步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水塘、村内沟渠、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村庄清洁行动深入开展,卫生镇(村)创建如火如荼。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卫生乡镇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目前,全市创建国家卫生乡镇95个,覆盖率达47.7%;创建省级卫生乡镇161个,覆盖率达80.9%;创建市级卫生乡镇199个,覆盖率达100%;累计创建省级卫生村441个,市级卫生村629个。

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看“整”和“治”,更要看“用”和“管”。整治工作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构建长效管护机制,让人居环境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我市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完善建立遵义市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指导意见》《中共遵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厕所长效管护机制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在建立“门前三包”、社区保洁、村庄保洁、村规民约及林(草)长制、河(湖)长制、路长制等卫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可操作的管护标准、可量化的考核办法,落实可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切实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工作,形成责任主体、管护主体与使用主体高度融合的管护体制机制。

目前,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管、用”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公厕已基本实现长效管护机制全覆盖,95%的行政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实现“五有”目标(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95%以上的行政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添绿色 守底线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全市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扣“一土、两减、三基本”,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走出一条绿色兴农的新路子。

全力推进农药零增长行动。“十三五”期间共计减少化肥施用量(纯量)73134吨,共减少4.54亿元化肥投入。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过90%,绿肥年推广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

积极开展绿色防控。“十三五”时期减少商品农药使用量309.09吨,逐渐形成了一些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推广技术模式,如水稻“统一翻耕+深水灭蛹+灯诱(性诱)”绿色防控技术,酒用高粱的理化诱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模式等。

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利用,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年,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不断发展,畜禽养殖规模比例不断增加,给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利用带来新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市持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50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和248个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将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户)纳入监管,并出台有关方案,对中小畜禽养殖场(户)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基本要求、利用方式、配套设施及条件、测算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目前,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4.38%。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工作。积极扩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因地制宜推进作物秸秆“五化”综合利用工作,其中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在我市为作物秸秆最常用的利用方式。

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7.67%;全市共有农膜回收企业12家,回收网点43个,农膜覆膜总面积达126.71万亩,回收率90.09%。

乡村美了,诗意浓了,远方近了。“十三五”以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美丽乡村的美好生活。(查静)

来源:遵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