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聚焦贵州>

一座有美好故事的小城系列:毕节铁匠街的铁匠情

“叮叮当,叮叮当,铁匠街的人长不‘莽’(毕节方言,胖的意思)。”这句顺口溜现在几乎听不到了,其中提到的铁匠街位于南关桥旁倒天河西岸,立在一座明朝古城墙脚下,曾是老毕节城的一张城市名片。

以前的铁匠街

数百年前,这条街是为军队打造武器的地方,火炉日夜燃烧,打铁声叮咣不绝,街道旁的店铺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铁器。因为这项营生,当地人把这里称作铁匠街。街上的铁匠们各有所长,潘绍奎家的马钉马掌、罗永福家的锄头、胡世昌家的各式铁器等等都让老人们至今都还记得。

罗忠祥是罗永福的儿子,他虽然没有接过父亲打铁的锤子,但提起父亲,罗忠祥至今记得父亲在火炉边打铁的模样——炉中火焰熊熊燃烧,风箱呼呼作响,父亲手握一柄小锤,与徒弟相互配合,小锤敲在锻件上,规律的叮咣声回荡在作坊中,匠人们的影子随着火光在地上跳动。

罗忠祥自小在铁匠街长大,在他的心中,铁匠街的邻居们都非常熟识,小孩子们在铁匠街穿梭奔跑,父母们并不担心孩子会走失,每到饭点,到街上喊一声,玩够了的孩子们陆陆续续的回到家里吃饭。那时候的铁匠街,看不到同行之间激烈的竞争,哪怕发生口角,一段时间之后,感情依然如初。

记忆中的铁匠街上,过往行人络绎不绝,脚下的六方形石板铺成的路已经坑坑洼洼,每当雨后,总会有些许积水留下。自行车走过,溅起一滩水,在街上总会听到骂骂咧咧的声音。

威宁自治县草海湿地公园(杨华摄)

那条铁匠街,现在想起来也是特别的:街上的房屋整齐排开,住户共享古老的城墙根,紧挨着连成一片;每户当街,家家做生意,临街的窗子用一块块木板拼凑而成,开张时拆下来担平固定,搭成一个简易的售货摊,再摆上自己家的铁器,就在家等着顾客上门了。少年时,罗忠祥常坐在自家窗前小摊边帮忙看摊,做一个“小掌柜的”。

提起父亲锻造的铁器,罗忠祥是骄傲的,以前铁少,炼不出整钢,为了延长锄头的使用寿命,父亲就夹一块钢板再中间做“轧钢”,所以罗家打出来的锄头,一直受客人们的好评。

当问及罗永福“莽不莽”时,罗忠祥笑出了声:“当铁匠干的是力气活,那时候他真不‘莽’,浑身腱子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父亲终究还是‘莽’起来了。

七星关区倒天河水库(杨华摄)

随着时代的发,手工锻造的铁器逐渐退出舞台,铁器卖不出去,铁匠逐渐变老,铁匠街的火炉一座座消失,不再只卖铁器,逐渐发展成一条多元化的街道。铁匠罗永福放下了锻造锤,拿起了裁缝剪刀,改行做了一名裁缝。

由于父亲的要求,罗家两兄弟都没有成为铁匠,“小时候父亲要我们读书、进工厂,我们都会拉风箱,打一些简单的小东西。”罗忠祥说。

纳雍县鸽子花城(杨华摄)

再后来,在新的城市规划下,街道变迁,铁匠街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界。曾经铁匠街的位置,现在已经成为了一条步行街,老人们三五成群,或在步行街新建的凉亭里唱山歌,或在花坛旁边的石桌上下象棋,继续快乐生活。

近几年,毕节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从改造效果上做文章,注重发挥示范效应,棚改项目实施后,不再用于商业开发,而是通过高规格的规划改造为城市公园,文化古街,让城市变得更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提升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毕节市百管委2016年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小区

七星关区“同心城市公园”“德溪公园”、黔西县“杜鹃花都”、纳雍县“鸽子花城”“白水河公园”、威宁自治县“草海湿地公园”等一大批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和购物为一体的城市公园涌现而出,让市民出门就是花园,生活在干净、卫生、文明的花海园林城市中。

毕节市同心公园(杨华摄)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25.24万户,直接惠及群众约70余万人。至2020年底的毕节市建成区绿地率32.46%,绿地面积3876.92公顷,新增城市公园53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858.39公顷。接下来毕节市将继续落实好有关支持政策,努力让城市将变得更加亮丽,社会将更加和谐。

再看倒天河畔,昔日铁匠们的身影早已不见,他们与那句顺口溜一样,只留在了老人们的记忆中,但他们都是毕节这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见证者。如今的毕节市,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这一块山青水绿、宜居宜业的乌蒙大地,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与活力。(杨希喆、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