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贵州黔东南:“慢火车”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

中国网多彩贵州4月26日讯(邹亚平、彭亮、吴吉斌)4月25日16:15分,在凯里车务段凯里站1站台上,一支由120余名游客组成的旅游团在铁路客运人员引导下,逐一登上5640次慢火车,正式开始一场“绿皮火车”体验之旅。

原来,以5639/5640次慢火车为创作原型的电影《绿皮火车》在爱奇艺热播以来,网友点赞、好评如潮,吸引着旅游团体、网络达人、媒体记者慕名而来,打卡体验一番浓郁民族风、脱贫致富路、浓浓烟火气。

5639/5640次慢火车途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镇远、黄平、施秉、麻江等多个县市,并在黔东南州境内设置12个站点,是黔东南州沿线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而对于六个鸡站、桐木寨站、加劳站、宝老山站、黄平站等附近村民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沿线少数民族群众搭乘慢火车,把深山里的瓜果蔬菜、土特产运到城市里售卖,小慢车变成了“赶集车”、“便民车”、“致富车”,架起了苗乡侗寨的“希望线”、“幸福线”。

每天早上,看着挑着瓜果蔬菜的老乡陆陆续续赶到黄平站站台上,站长杨秀辉已经习以为常。他像老朋友一样,跟卖菜老乡打招呼,然后落实扫健康码、体温检测等疫情防控措施后,有序组织老乡候乘,列车到站停稳了,他和铁路工作人员一边组织老乡乘降,一边帮助他们把沉重的菜筐搬进车厢里。“我也是一个苗族人,能听能说苗语,跟他们是老朋友了。”杨秀辉说,“每天都有很多老乡挑菜进城赶集,尽可能帮他们上下车搬搬菜篮子,他们日子越过越好,我感觉我的工作更有意义”。

苗族妇女吴阿杀是这趟慢火车上的常客,她今年57岁了,已经乘坐小慢车卖了二十多年的菜,但她不是职业的菜农,她卖的都是当下季节的时令瓜果蔬菜,平日里需要忙农活,隔三差五才会从宝老山带菜到城里售卖。“平时多种点菜,吃不完的就拿出来卖。”吴阿杀说,“一趟下来,菜卖完了,少的时候挣百十来块,多的时候可以挣个两三百块钱”。

73岁的杨胜英是一位年长的老人,却是这群“赶集”卖菜的苗族群众里的“新人”。六年前,她看到身边的村民都把菜拿到城里卖钱,她觉得自家种的蔬菜吃不完、烂地里太可惜,她也主动加入这个“赶集”卖菜的队伍。

杨胜英的儿子儿媳常年外出务工,只有跟老伴一起在家,平时早上老伴把五六十斤的蔬菜送到黄平火车站,帮着她把菜搬到慢火车上,她卖的都是不打农药的有机蔬菜,很抢手也很畅销,火车还没到凯里,已经被车上的乘客买得七七八八。“我把菜拿出来卖挣点钱,减少子女负担,自己挣钱自己花很开心。”杨胜英说自己年纪大了,一个月进城“赶集”两三趟,卖一次菜挣多挣少不固定,但是也够零花钱了。

老家在凯里、工作在施秉的冯先生,家人、亲戚基本都居住在凯里市区,但因为工作需要,他把家安在施秉县城,平时周末休息或者节日休假的时候,他习惯乘坐慢火车到凯里走亲戚“串门”。“施秉坐汽车到凯里要30元,坐慢火车只要9元钱。”冯先生说,“车程大概一个小时,而且小慢车到达凯里的时间刚好中午,方便又实惠”。

每天中午12点左右,5639次小慢车达到凯里火车站,卖菜老乡挑着菜筐,迅速赶到火车站十字路口的“临时菜市场”,刚好附近的上班族中午下班前来买菜,甚至住在市中心的市民也专门赶来买菜。问价、还价、称重、卖菜……一时间,这方小小天地热闹非凡,卖菜老乡的菜框逐渐售卖殆尽。

多年下来,沿线群众习惯乘坐小慢车进城“赶集”、“串门”,这列小慢车上新鲜的蔬菜味、浓浓的人情味,已经成为沿线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苗侗大山里,沿线村民搭上了“便民车”,走上了“致富路”,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正是这趟驶向春天的列车、脱贫致富的快车、开往未来的红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铁路运输“引擎”作用,助力助推黔东南州乡村振兴“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