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七星关区:支部领办合作社  瓜果飘香产业旺

近年来,七星关区通过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探索“两包一干”模式,通过党支部“包”产业发展前端和市场销售终端,村级合作社负责实施带着群众“干”,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产业振兴形成多元化道路,带动乡村破茧成蝶、实现嬗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支部领办 产业发展后劲足

坐落在山脚下的鸭池镇岩头社区,在夏日的暖阳下,焕发勃勃生机,蔬菜基地里,村民兴高采烈地采收着朵朵羊肚菌。“山高坡多生活难,一穷二白人心散。”在基地负责人赵家亮的记忆中,这是过去岩头社区的真实写照,但近年来,随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立,社区有了新气象。

鸭池镇岩头社区蔬菜大棚‍

2014年以来,岩头社区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建设500个大棚,种植羊肚菌、香菇、竹荪、西红柿等短平快的产业项目,把居民吸纳进合作社共同发展,化“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

“以前自己种自己的,现在大家一起种,人多力量大。”赵家亮说,仅羊肚菌就可为基地带来近100万元产值,基地全年综合产值可达1000万元,综合利润在300万元以上。

岩头社区大棚基地(李金苗摄)‍

产业兴、百姓富。如今,在鸭池镇这样的合作社有26个,为了统筹村级合作社共同发展,鸭池镇成立了镇党委统领的镇级合作联社——鸭池镇格啷种养殖专业联合社,通过镇党委统领的镇级合作联社,抓好“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规范管理”等产业发展前端环节和“市场销售”终端环节,有效解决了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面临的两大难题。

在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过程中,鸭池镇党委要求合作社覆盖到大多数群众,防止出现“大户控制”“富老板不富老乡”的问题,同时要求村集体合作社所得收益必须按不低于20%的比例提取,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富民的同时带动强村建设。

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合作社、贫困户结成战斗力满满的利益共同体,既发挥了党支部组织、管理群众的优势,保障了群众的分红、务工收入,同时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调动了合作社、群众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合作社踏上了小康路。

精准靶向 拓宽群众“生财路”

乡村振兴,就是要找准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产业增收,百姓致富。

“一直以来,我们村都没有像样的产业,老百姓靠种植传统农业,只能守着绿水青山喊穷,而如今老百姓一样在种地,但收入却比以前多了几倍。”鸭池镇王家湾村支书邓大平说,精准的产业选择,让王家湾村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王家湾村草莓基地(李金苗摄)‍

在走向乡村振兴中,王家湾村按照“四议一调研”的工作流程来精准选择产业,即支委提议或项目开发专班建议,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商议,专班可行性调研、镇级合作联社审议,镇领导小组决议的方式,统筹调度好、指导好、跟踪好、服务好全村产业的发展。

2014年以来,王家湾村党支部依托离城近的区位优势,选准了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建设香菇出菇大棚2000平方米、跑山鸡养殖基地2000平方米、豆制品加工厂1800平方米、草莓采摘园2400平方米,共吸纳80户群众入股合作社,实现年产值300余万元。

“基地解决长期务工人员40余人,灵活就业100余人。”邓大平说,“四议一调研”的工作流程来,让王家湾村选对了富民产业,守住了生态、用活了资源、种出了特色,走出一条农民富、生态美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王家湾村香菇种植(李金苗摄)

土地变股权、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民,如今,这一工作机制在鸭池镇被广泛应用。为确保党组织领办的集体合作社规范有序运行,鸭池镇组建“产业项目开发、资金资源统筹、技术培训服务、运营管理服务”等工作专班,负责调度和跟踪落实合作社发展情况,并组建财务团队对合作社财务进行规范管理,实现“党政线”和“业务线”双线发力。

据统计,目前鸭池镇共发展时令蔬菜2200亩、经果林9100亩、城郊采摘园600亩,养殖跑山鸡2.5万羽,年孵化育雏脱温鸡苗30万羽,建成年产菌棒300万棒生产基地1个,年产值1000万元豆制品加工厂1个,物业服务公司1个,在建年产值5000万元新型环保建材厂1个,日产8000斤米粉加工厂1个,文化餐饮项目1个,全镇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产销对接 黔货出山有通途

7月5日,天朗气清。鸭池镇石桥边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毕节配送中心内,往来的商客川流不息。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是七星关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大市场的重要通道。该中心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市场,整合全区农产品种植、包装分拣、冷链配送等各环节资源,带动全区农产品形成稳定的外销体系,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加工香菇(李金苗摄)

中心按照“一个标准”严格准入条件,建立质量安全双保险管理机制,从选种到餐桌,从基地到市场,强化过程追溯,做到逢进必检,逢出必检,打造了保障大湾区乃至更广大区域的消费者买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的“菜篮子”平台。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2014年以来,为推动农产品在走俏区内市场的同时,加快走向省外市场,鸭池镇通过镇级合作联社建设了农产品分拣配送中心,为市场开发和服务提供了设施保障。

针对部分合作社产销对接不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鸭池镇成立了市场开发专班,联络了辖区内五所寄宿制学校、十二家大中型生产企业、一个监狱,给近三万人的食堂供货,并和七星关城区两个农贸批发市场、六家超市,以及一家专门给“北上广”供货的销售公司签订了农产品供货协议,与毕节多所高校、广州大学城8所大学14个校区,以及解放军南部战区达成销售意向。

产销对接,打开了鸭池镇农产品出山的通途,让鸭池镇的产业发展如虎添翼。由镇级合作联社为村级合作社统购包销、统一开发市场,让优势农产品出山更加便捷。

抱团发展  干群拧成绳一股

鸭池镇核桃村山脊薄地多,平地良田少。长期以来的分田单干使群众和村集体之间的利益链条被割断,人心涣散。

“要想和群众拧成一股绳,就得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核桃村党支部书记孙磊从事经果林种植和养殖多年,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为了全身心投入到村合作社的发展上来,孙磊关闭了自己精心经营了多年的养殖场,并将自己的资源和理念带到合作社的发展上来。

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成立后,村民纷纷入股,从开山、栽种,到日常管理,村民自愿参与义务劳动。目前,核桃村养殖蛋鸡5000羽,年销售育雏鸡苗15万羽;生猪养殖260头、年出栏牛200头,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从一个“空壳村”变成了全镇产业发展示范村。

“‘两包一干’的方式,解决了产业发展前端和市场销售终端两大问题后,村集体合作社只管领着群众干。”孙磊说,支部领办合作社把涣散的人心凝聚起来,从“一盘散沙”握成“一个拳头”,群众实现了从“自扫门前雪”到“全村参与共致富”的转变。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增长,群众增收致富的热情高涨,党支部组织群众、开展工作也更有底气,更有号召力。

除了增强村庄发展活力,核桃村党支部把合作社的部分收益用于激励大学生、资助困难群众、文娱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成立了乡愁馆、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配套健身设施,定期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有效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采摘平菇(李金苗摄)

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两包一干”的模式,不仅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济,也提升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如今,鸭池镇26个行政村一改往日“空壳”现象,全镇村集体积累达13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村村有产业、户户能持续增收、人人有致富门路,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鸭池镇实现了瓜果飘香齐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旺的新格局。

目前,七星关区已发展村集体合作社48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积累近3.2亿元。全部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合理明确村集体、村干部、合作社、村民、企业(公司)等参与方的利益分配方式,有力推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杨希喆、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