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七星关区:产业兴旺促发展 就业扶贫润民生

近年来,毕节市七星关区通过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办扶贫车间等,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

走进七星关经济开发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大型机器持续轰鸣,产业振兴激战正酣。

在贵州朗晟照明有限公司,工人们纷纷开足马力赶制订单,一个个灯丝球泡经过点焊、封炮、穿管、焊锡等11道工序,被装车运往沿海城市。

贵州朗晟照明有限公司是七星关区引进的一家光电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等地,公司的入驻带动周边就业100余人。为了让企业引得进、稳得住、持续发展,七星关区不仅减免了公司的场地租金和水电费用,还帮助公司招聘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经开区工人有序务工(李金苗摄)

“在家门务工,一样有高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34岁的许国勇是层台镇人,之前一直在广州深圳务工,去年十月公司成立后,便毅然选择了回乡发展,现在负责生产管理,月薪5000余元,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

“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公司今年计划新增一条生产线,提高生产规模,在满足订单生产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公司负责人罗昌余说。

为做好就业扶贫工作,近年来,七星关在厂房租金、装修、物流、供暖设施、用水、用电、用气、进出口、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支持。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及时发布招聘信息,依托“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企业招聘周”等积极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有效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

目前,经开区引进企业149家,解决就业人口1.2万元,其中贫困人口5630人,第一季度实现工业产值15.22亿元。企业引进了人才,贫困户有了就业机会,破解了“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双重困境,实现政府、企业、求职者三方共赢。

步入柏杨林街道扶贫车间,工人们一边踩着踏板,一边操作着缝纫机,柔软的布料在针板上轻快飞舞。

扶贫车间内赵连芝赶制服装(李金苗摄)

“我们在这里做工,工作轻松、易上手,就业时间也灵活。”赵连芝原本是清水铺镇大坪村的村民,她所在的村落属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村,交通不便,土地零碎,村里人的收入全靠种地,加上丈夫早年去世,赵连芝独自抚养5个孩子,生活越发困难。

前年,得益于异地扶贫搬迁政策,赵连芝一家人搬到了柏杨林街道居住,在街道安排下,赵连芝参加了就业培训,进入扶贫车间工作,从农民转变成服装加工厂的技能高手。

“收入有了保障,心里踏实了,我们全家一起努力,一定能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赵连芝信心满满地说,这个扶贫车间有80余人,都是搬迁过来的老人和妇女,在这里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贴补家用,一举两得。

土房变楼房、种地变上班,如今,在七星关区像这样办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有108家,吸纳就业4077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602人。

为扩大就业率,七星关区优化资源配置,变“输血”为“造血”,积极打造就业扶贫车间,鼓励返乡创业人员、经济能人在乡镇建立利用闲置土地、厂房建厂或加工点,组织附近的贫困户到车间从事制衣、电子加工等生产活动,让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朝气蓬勃的活力。

经开区工人有序务工(李金苗摄)

同时,七星关区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引导群众到扶贫车间务工,贫困户只要有就业意愿,自觉积极参与培训并获得从业资格证,即可分配到相应的岗位,获得工资报酬。

产业兴旺促发展,就业扶贫润民生。据统计,截至目前,七星关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6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03人。2021年共收集区内外就业岗位信息3.66万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06人;开展职业培训6922人次,其中:易地搬迁劳动力180人次,脱贫劳动力5587人次。引导贫困劳动力就业88199人,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13111人,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全部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作者:李金苗、路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