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七星关区:落实河长制 让绿水青山造福于民

流淌在七星关城区的倒天河畔,生机无限,这里,孕育着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儿。河畔两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河水治理成效显著,如今的倒天河俨然成为毕节城区人民生活的“大水缸”。

水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制度创新,更离不开各乡镇(街道)及各有关部门的努力。随着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集中解决了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河湖编织起一道道保护网,让毕节市七星关的生态绿色真正成为造福于民的有力基石。

河如何治,怎么长。七星关区深入推进“河长制”,聚焦管好“源头水”,组织建立治水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慢慢实现从“有名”向“有实”,从“管住”到“管好”的转变。

碧阳湖畔碧波荡漾

“坐在河边大半辈子,从没想过这条河有一天会成为城区一道靓丽风景。”在德溪公园内,护河员陈群伦无比感慨。公园未建立以前,陈群伦家就住在河边上,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公园作为城市的核心部分成为了建设重点,治河之路也由此开始。

陈群伦的工作主要是河道清理,打捞浮游垃圾,工作地点就在河上,一呆就是一天。“现在经过清理,水慢慢清澈了,也没有难闻的气味,来公园游玩的人也多了起来。”陈群伦说。

“我们这里属于观音河与倒天河交汇处,总长约1.7公里,按照属地管辖责任制原则,我们主要开展巡河、排查安全隐患、清理河道等工作。”德溪街道后河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霞告诉记者,除了定期开展巡河工作外,还积极加大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河长制,近年来,通过宣传引导,群众的护河意识慢慢增强,逐渐形成人人参与河湖管护、管护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前所河为白甫河左岸Ⅰ级支流,河道总长20.3千米,七星关辖区河流长度17.3千米,起点为七星关区八寨镇新艾社区,流经海子街镇果乐村、碧海街道前所社区等3个镇(乡)办10个村社,最后进入金海湖新区。

为落实河长制工作,前所河七星关辖区内设立3级河长,区级河长1名,镇级河长3名,村级河长10名,并聘请9名护河员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疏通,时刻巡河查看源头河流情况。

德溪公园内护河员在清理湖面

治河,源头是关键。在各级河长的巡河排查下,通过找准污染源,完善基础设施,开展雨污分流项目工程等,把污染从源头处予以处理。截止目前,全区建成并投入运行的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共24个,建成试运行污水处理工程2个,目前配套管网正在抢抓工期建设。

为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有名”,七星关区积极扛起治河职责,截至目前,落实29名区级河长、83名镇(乡)级双总河长、44名镇(乡)街道河长河194名村级河长,聘请巡河保洁员169名,招募民间义务监督员48名。在各级河长的职责职能下,深入推动河(湖)长制任务“有实“,现已完成巡河累计46次,巡河过程中发现问题5个,整改5个,整改销号率100%。

赤水河是毕节市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在七星关区林口镇进入我区,干流在我区境内流经林口、团结、生机、清水铺、普宜、大屯、田坎7个乡镇,河段总长度89.2公里。

自落实河长制以来,该条河流便成为管理的重点,不仅保证河水清澈,还有效保护了当地水环境,维护了水域生物多样性,改善当地渔业资源,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践行到实际中。

实践证明,“河长制”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是解决城区农村水安全问题、维护河湖水体生命的有效举措。近年来,七星关区结合工作实际,河长带头,守护河湖健康,修复生态,建设宜居水环境;清洁河湖,保障水体安全,精细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把“河长制”真正转变为“河长治”。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河长。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整治生态环境就是要让老百姓切实体会到邻水而居、择水而憩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的七星关区,水流之处,河长、百姓共守护,让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景美起来。(李雪、韩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