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贵州发布 | 贵州积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7月2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力守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2020年以来,贵州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主体名录并100%纳入名录库,依据名录库开展“双随机”抽查;建立水稻、茶叶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526个,示范面积439.09万亩,辐射带动推广应用面积3401.7万亩,全省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5.37%,从源头积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开展农资打假,净化农资市场。围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开展非法添加、含量不符合要求、侵权假冒等问题执法检查。2021年1-5月,全省农业执法立案查处农资案件1331件,立案数同比增加20%,立案数同比增加20%,持续保持农资打假高压态势。其中种子415件、农药450件、兽药157件、饲料125件、肥料29件、其他155件等,有力地打击假劣农资,进一步规范了农资市场,有效地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根据全国统一安排部署,全省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养殖水产品的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行开具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承诺不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及非法添加物,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销售的食用农产品符合农药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对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合格证真实性负责,做到产品凭证上市销售。目前全省已开具合格证的生产主体有5414家,累计开具17.29万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达24.66万吨。

实施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以水稻、马铃薯、茶叶、蔬菜、水果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作物为重点,全省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526个,全省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5.37%,较2019年提高3.48个百分点。通过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技术。

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围绕我省茶叶、蔬菜、水果、生态家禽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力度,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绿色食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截至目前全省绿色食品产品371个。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151个,居全国第8位。共有459个生产组织获得1334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证书数位列全国第四位。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坚持检打联动。每年制定并组织实施《贵州省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方案》,2021年1-6月,组织全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共检测样品14522个,合格14502个,合格率达99.9%。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农兽药残留超标,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布3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情况和20个不合格产品名单,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对不合格产品立案查处,处置率100%。

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对农业农村部命名的播州区、凤冈县、习水县、江口县、印江县、长顺县、罗甸县、雷山县、七星关区等9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工作指导,加大产品质量推介宣传,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切实维护农安县公信力。同时加强福泉市、湄潭县、开阳县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的指导,确保创建成功。

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从今年6月开始,按照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7部门在全国联合实施为期3年的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部署,我们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定了《贵州省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围绕豇豆、韭菜、芹菜、鸡蛋、乌鸡、肉牛、肉羊、大黄鱼等11个重点品种,采取精准治理模式,控源头、抓生产、盯上市、强执法、建制度,加快解决禁用药物违法使用、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农药兽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问题基本解决,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有效遏制,生产销售的食用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下一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进一步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