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彩贵州>

赤水:关于竹的“延绵不绝”

“现在方便得很!竹林里通‘轻轨’了,我家的竹子变成现钱了。”赤水市旺隆镇胜丰村,村民吴元伟站在自家竹林,看着竹子一趟趟运下山,高兴得合不拢嘴。

▲赤水市旺隆镇胜丰村村民吴元伟

竹林里的“轻轨”,就是该村修建的单轨运输车,主要由驱动系统,载物滑车、单轨道、安全装置及控制系统等组成,很适合山地运输。

冬日,细雨如丝,淅淅沥沥,薄雾升腾,宛如仙境。

“下雨天,山林湿滑,不适合砍竹子,运输车得以‘喘息’,我们就盖好发动机,抓紧检修,保护好村民的‘财路’。”驻村第一书记王彬和村干部张久树正在实地查看新增的第二条单轨。

赤水市旺隆镇胜丰村竹林里,王彬(左)和村干部张久树察看第二条单轨

“这套系统真的是很方便。”王彬边走边介绍,今年10月初,在旺隆镇竹产业联合党支部的引领下,村里引进了第一条运输轨道,聘请专业的竹林砍伐队,让偏远竹林里的竹子“出山”,经过试验,效果很好,节约了人力物力。一个多月后,该村的第二条山地单轨运输也已投入使用,第二条轨道经过改良,更省心省力。

连日来,胜丰村村委会通过院坝会、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为群众耐心解说山地单轨运输车的优势。“这个简直要得,特别是我们这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守竹变收竹,安逸。”群众纷纷响应。

村民吴元伟说道,“村里头都是先付给我钱,然后专业的砍伐队到指定位置砍竹子,再通过这个轨道,竹子就运出来,快得很!”

“单面估算,一人一趟能砍竹子100斤,一天10趟共1000斤。安装运输机以后,运输一次只需要15分钟,一次就可以运输1000斤,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王彬认真给群众算了一笔“经济账”。  

赤水市旺隆镇胜丰村竹林旁,村干部和村民算经济账

据悉,目前该村已有30户群众受益,偏远的竹林都搭乘“轻轨”出山。“出山”的竹子运输到切片厂,变成竹料块,再走进工厂“变身”纸品,增加了竹子的附加值。

竹有千姿百态,赤水人最是懂得物尽其用。竹枝扎扫把,竹竿做筷子,竹屑制竹炭,竹根雕工艺品,“竹林碳票”……随处可见的竹子,在赤水人手里,玩出了花样,让人惊叹不已。

转变,源自思路的改变和政策的帮扶。

竹编包、竹蜻蜓、竹编画、竹具……“竹”梦新未来。一位年轻姑娘,90后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正在向大家展示她潜心创作的成果,旁边的培训室里,许多学员在和老师交流互动……

在赤水市大同镇的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群众参与竹编培训

这个位于大同镇的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让传统竹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时尚、潮流感。

赤水竹资源丰富,还有很多做竹编竹艺的老手艺人,可惜养在深闺无人识。“竹编属于精细活,一件成品要经过选竹、劈篾、拉丝、编制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要反复打磨,要求非常高,很考验人的耐心。”杨昌芹常常在凳子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手上厚厚的老茧无声见证了这位姑娘从“柔嫩幼竹”成长为“亭亭绿竹”的坚韧。

在赤水市大同镇的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杨昌芹在刮竹

杨昌芹带领越来越多的学员点“竹”成金。竹编学员王从芳是受益人之一,在党的好政策下,她参加了竹编培训,学有所成,继续钻研。“一根竹子卖竹料块,最多卖几十元,但编制成一个竹编壳点缀杯具,可卖到上百元,制成其他精致的小摆件价格更高……”王从芳告诉记者,竹子被“文化铸魂”后,单品最高能卖到上万元。

“从竹料块粗加工到全竹精细利用,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依托竹产业,越来越多的群众受益。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等,全力拉长‘竹链条’。”杨昌芹信心满满。

近看一根竹,远眺一片海,赤水人用巧思加巧手,全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竹产品王国”,让一根竹的“延绵不绝”,不断续写精彩的“竹文章”……(张浪)